儲能行業成為今年當之無愧的“明星賽道”。新企業相繼涌入,市場吸引力可見一斑。
據天眼查數據,截至10月10日,全國現存儲能企業已超10萬家;今年以來,全國新注冊儲能相關企業即高達5.02萬家。
除了各路玩家的出現,企業融資也很火熱,更有不少企業大手筆擴張產能。但在儲能企業火熱擴張背后,已開始出現三大問題需要業內警惕。
第一,產能過剩已開始顯現,產能利用率較低。
高工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由于行業擴產積極,當前國內儲能電池產能已超200GWh,整體產能利用率從2022年的87%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不足50%,其中戶儲電池產能利用率連三成都不到。
在此背景下,不少企業斥巨資投建的產能可能面臨閑置的狀態。對于資金實力薄弱的企業來說,或因此陷入困境。
第二,產能過剩也導致價格戰隨之而來,這進一步壓縮了企業的盈利空間。
近日,國家能源集團招標網上公示龍源電力集團共享儲能技術(北京)有限公司2023年第二批儲能電站液冷電池系統框架采購公開招標中標候選人,根據公示文件顯示,蕪湖天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47524.19萬元的總報價成為第一中標候選人。但折合單價僅為0.66元/Wh,這一報價再創新低。
隨著成本的下降和政策的推動,全球儲能行業快速發展,儲能供應商數量大幅增加,投資方可選擇性增多,行業競爭明顯加劇。價格戰之下,不少中小企業尤其是新入局者都面臨著行業大考。低價競爭并非儲能的未來,產品質量風波疊加價格戰還可能導致安全隱患。
第三,儲能作為一種新興技術,其商業模式和收益模式尚未完全明確。這對于沒有一定技術儲備和資金實力的企業而言風險不小。
在“雙碳”目標下,作為新能源的配套產業,隨著裝機量的不斷增加,儲能未來的前景毋庸置疑。但目前仍舊處于發展初期,商業模式也還在摸索中,誰能最終等到行業爆發,還需要過硬的資金和技術實力加持。有不少企業人士都在公開場合發出預警,今年儲能市場火熱,但明年可能很多企業會倒下。
紅利未至,危機隱現。儲能行業還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和困境,對于積極布局的儲能企業來說,更應該深入思考并解決這些潛在的問題,以實現儲能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來源:證券日報 記者李春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