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國際能源安全研究中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世界能源藍皮書:世界能源發展報告(2023)》。
《世界能源發展報告(2023)》聚焦2022年世界石油、天然氣、煤炭、電力市場和可再生能源的整體發展情況,著重對其發展過程中呈現的特點,從影響因素、各相關表現和未來變化趨勢等方面進行梳理,并對影響能源市場發展的重要事件和區域進行了深入探究和分析,在此基礎上對2023年世界能源供需和價格走勢進行預測,同時對中國能源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對中國能源各領域的發展戰略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
我國現已進入能源戰略轉型的關鍵期,經濟效益、能源安全和環境保護是驅動能源多元化發展的三大基石,能源高質量發展是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是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報告指出,能源改革需充分考慮國情,我國是煤炭消費和生產大國,可再生能源在中國整體能源結構中的比例仍然很低,而且普遍存在供能穩定性較差、生產成本相對較高以及關鍵技術仍需攻堅等問題,短期內難以滿足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要求。因此,當前應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和所處發展階段,在保障能源安全供應的前提下推進能源清潔低碳轉型。
課題組提出,具體來說,需要立足我國基本國情,科學合理制定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專項規劃,科學統籌并有序推進可再生能源行業發展。協調發展新能源產業鏈各個環節,應對大規模新能源接入可能帶來的電力安全與穩定性挑戰。培育“風光水電+氫儲能”一體化應用新模式,構建電源側儲能、電網儲能、需求側響應協調發展機制,開展跨季節熱儲能技術與工程示范。同時完善可再生能源補貼退坡制度設計,提升可再生能源補貼的精準性和有效性,消除市場對國補退坡的擔憂,以及可能引致的產能過剩和價格戰。
具體到儲能問題上,報告認為,打造新型儲能將成為未來電力系統的“壓艙石”。在“雙碳”目標的具體指引下和新型電力系統的構建過程中,未來我國電力系統中,風光等新能源裝機的占比將不斷提高,并且會逐漸挑起電力供應的“大梁”。
從市場規模看,風電、光伏等新能源未來裝機潛力巨大。第一,全國已有25個省(區、市)的676個市、縣申報了整縣光伏試點,以每縣20萬千瓦新增裝機計算,新增量將達到13500萬千瓦。第二,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正在推進100吉瓦的大型光伏、風電基地建設,將成為集中式光伏及風電裝機規模進一步擴大的重要驅動力。第三,國務院《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要求,到2025年,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到8%,新建公共機構建筑、新建廠房屋頂光伏覆蓋率力爭達到50%。
從政策看,2021年7月2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實現新型儲能從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轉變,預計2025年裝機規模達3000萬千瓦以上。
從應用看,儲能裝置可實現在時間維度上“搬運”電能,宛如一個超大號的“充電寶”,在風光等新能源大發時或者用電低谷時及時充電,在風光等新能源出力小或者用電高峰時快速放電,能有效平衡發電和用電“時間差”,還能配合常規火電等參與電力系統調峰調頻。
專家指出,保障能源供給安全,才能支持社會經濟發展。能源安全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黨的二十大報告突出了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保障能源系統安全穩定運行是近中期能源轉型的首要前提。結合當前國內外形勢及近中期演變,我國能源需要“靠得住、用得起、能做主”,應系統謀劃能源供應的充足性、可靠性、價格可承受性、穩定性,尤其是大規模、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電力系統后,更要考慮各類不確定性事件的潛在影響,發揮煤炭等化石能源在保障能源安全底線方面的關鍵作用。充分論證化石能源的減量及退出,避免過程冒進,確保能源系統以安全可靠、經濟可行的方式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有關成本分攤安排需有可操作性,以支撐“雙碳”戰略目標的穩健實現。
來源:中國青年網 記者 楊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