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行業最新技術趨勢是什么?盈利模式的探索情況如何?上海證券報記者在近日舉行的首屆世界儲能大會上采訪了解到,本輪儲能高速發展以風電光伏強制配儲為主要驅動力,而未來,預計更多元化的儲能需求將不斷涌現,儲能市場將呈現混合發展的格局。在風光強制配儲仍未找到盈利模式的當下,更細分的工商業儲能、光儲充項目等商業儲能項目已先行發掘盈利前景。
由風光強配轉向混合發展我國儲能行業已居于世界領先地位,呈現出強大的生產能力與市場需求。
目前,我國產出了世界超90%的儲能電池,其中約40%產自福建寧德。據專業機構預測,我國新型儲能產業規模預計將在2025年突破萬億元,到2030年接近3萬億元。
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統計,2023年前三季度,中國新增投運新型儲能項目裝機規模突破10吉瓦,達到12.3吉瓦,同比增長925%。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常務副理事長俞振華表示,雖然我國儲能市場高速發展,但目前市場結構仍比較單一,這一輪增勢基本依靠風電光伏強制配儲。未來,我國儲能市場預計將向混合儲能發展。儲能應用場景將會更加復雜,從短時高頻需求,到調峰和電力消納需求,會需要一個多場景、多技術路線的混合儲能市場。
與之對應的,將是多種儲能技術路線的并行發展。據悉,目前儲能技術按照項目規模及成熟度,可以分為四個梯隊:第一梯隊為抽水蓄能這一經典儲能技術,單機在300兆瓦以上;第二梯隊是百兆瓦級規模技術,包括鋰電、壓縮空氣、液流、儲冷儲熱等;第三梯隊為十兆瓦到百兆瓦級別,飛輪儲能、鈉離子電池儲能目前的規模示范已經進入這個范疇;第四梯隊是在做兆瓦級工程研發示范的技術,包括液態金屬儲能、金屬離子儲能、水系電池等。
工商業儲、光儲充發現盈利機遇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最新發布的《新型儲能產業發展報告(2023)》,截至9月底,新能源側和電網側儲能依然是我國儲能建設的重點,累計裝機占比約92%。
依靠風光強制配儲政策正在大規模發展的大型儲能項目,尚未找到“自力更生”的商業模式。伴隨著風光發電成本下降,大型儲能項目迎來了一些行業發展紅利,但目前仍作為發電側的附加成本存在。
目前國內電價峰谷之間的空間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儲能行業的發展和企業的盈利。寧德時代儲能業務負責人趙忠松告訴記者,因為看不到盈利的希望,部分外企已經拋棄了本來做得還不錯的儲能業務。
趙忠松認為,在整體價格短期難以松動的情況下,儲能業務發展可以先從商業項目上探索。
記者采訪獲悉,工商業儲能、光儲充等目前相對細分的商業項目儲能市場,已經出現盈利模式跑通的希望。
由于多地電價峰谷差拉大,工商業儲能成為行業關注的賽道。寧德吉理儲能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上海、浙江、江蘇、廣東、山東等地峰谷價差較大,且一天儲能電池能實現“兩充兩放”,進一步擴大套利空間,市場需求前景較好。
記者從國軒高科了解到,該公司已涉足工商業儲能并有擴大規模的計劃。另據透露,以大型儲能賽道為主的泰永長征目前也在間接參與工商業儲能項目。
公開數據顯示,近兩年,分時電價、專項儲能補貼、需求側響應、分布式配儲等政策陸續出臺和完善,為工商業儲能項目的投建創造了有利條件。特別是分時電價機制的進一步完善,峰谷價差拉大,提高了工商業儲能的經濟性。
此外,光儲充一體化項目隨著落地數量增多,運營商也逐漸找到了盈利模式。時代星云相關人士介紹,由于大量新能源車為運營車輛,司機通常定時前往固定的充電站補能,他們對于配套的便利店、汽車美容等服務需求較大且消費頻次較高,這進一步提升運營商的收入和盈利水平。
來源:上海證券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