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是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推動實現碳達峰目標的關鍵時期。新型儲能不僅可促進新能源大規模、高質量發展,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同時還有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目前,新型儲能產業面臨哪些挑戰?如何加快推動新型儲能健康高質量發展?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融媒體記者采訪了業內專業人士,北京市海淀區政協委員,海博思創董事長張劍輝。
儲能發展正當時
儲能在能源革命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具有廣闊市場空間。有人評價儲能是“藍海”,有人評價儲能是“看不懂的海”,有人說儲能是消納過程中最貴的“奢侈品”,而在張劍輝的眼里,作為傳統電力系統源、網、荷之外的第四類新興能源產業,儲能行業是當前推動傳統能源向可再生能源更替的關鍵。
“在碳達峰、碳中和總體目標的指引下,儲能行業處在高速發展期。到‘十四五’末,預計儲能行業每年可以保持60%-70%的復合增長率。中國儲能電池的產量占全世界近80%,產業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提升,未來將成為我國領先世界的優勢產業之一。”張劍輝一語道出發展新型儲能產業的重要性。
雖然我國新型儲能技術仍處于商業化和規模化發展初期,但張劍輝對未來充滿信心,他表示,“隨著我國‘雙碳’目標的提出,綠色高質量發展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底色,國家政策密集出臺,儲能行業發展方向愈發清晰,發展空間巨大。隨著行業規?;瘍瀯莸娘@現,以及輔助服務收益的提高,儲能的經濟性有望得到解決”。
科技創新鉚足勁
“2023年用戶側儲能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尤其是工商業儲能進入了市場爆發期。在分時電價機制下,工商業儲能可以通過谷時充電、峰時用電,節省工商業用戶的電費成本,在浙江、海南、廣東等多個區域,已經展現出良好的經濟性。”張劍輝介紹說。
不過,張劍輝坦言,“目前,電化學儲能面臨著成本偏高的挑戰,隨著上游碳酸鋰價格的回落,鋰離子儲能的成本開始下降,風光大基地等配套儲能的成本也有所降低。從現實來看,現有市場機制并不能全面反映‘新能源+儲能’的多元價值,收益模式尚未清晰。”
如何破局?張劍輝表示,科技創新是破解新型儲能高質量發展瓶頸的重要抓手。
畢業于清華大學電機系,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深造之后,又在海外高科技公司工作多年的張劍輝,對行業發展趨勢有深刻洞察。
他把自己的思考融入創業之中。他創立的海博思創通過十余年研發與工程經驗積累,形成了從電芯參數提取、電池模型設計、控制策略開發到電池系統集成、工程實施,再到大數據分析、遠程告警及電站運維的儲能電池全生命周期全流程閉環技術體系。
在張劍輝看來,加快培養支撐儲能領域核心技術突破和產業發展的高層次緊缺人才,這是實現我國儲能領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基礎。
“當前,中國正處于從‘制造’向‘智造’、從‘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從‘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關鍵時期,堅持人才戰略、科技興企,重視技術研發和科研創新,使人才成為企業快步發展的助推器。需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要培養具備‘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特點的新時代工匠。”張劍輝進一步建議。
頂層設計再升級
“如今,儲能賽道發展火熱,充滿前景,但同時也要看到,其存在著安全困境猶存、成本疏導難等諸多復雜問題。”張劍輝認為,新能源與儲能產業發展結合面臨著諸多問題,通過產業鏈單一環節的局部優化難以應對,需要高屋建瓴地進行全鏈條、全要素的系統思考和頂層設計。
對此,張劍輝給出三點建議:“第一,建立健全的研發體系和研發管理制度,加強對研發組織管理和研發過程管理,從嚴落實研發立項、產品設計、功能測試及改進等各個環節;第二,推動儲能充分參與電力現貨市場,支持儲能等靈活性資源盈利;第三,建議健全儲能靈活調度管理機制,促進各類儲能靈活優化調用。”
立足儲能系統的安全性,張劍輝提出,作為一個復雜的系統,電化學儲能需要從電池本質安全、電氣安全、管理系統安全、消防安全、信息安全及故障早期預警安全等角度入手,全方位保障系統的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采用多級主動和被動安全保護技術,將系統失效的概率降至最低。
最后,張劍輝呼吁,提升整個行業的系統性安全水平,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協同建設更安全的儲能產業鏈。如開展相關行業標準的制定,為儲能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創造更有利的條件等。
來源:人民政協網 記者 李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