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能鏈智電發布虛擬電廠業務,并與北京清能互聯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清能互聯”)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電力交易決策優化、人工智能分析預測、資源聚合建模與調度優化等方面攜手為行業提供解決方案。
能鏈智電與清能互聯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中關村現代能源環境服務產業聯盟(EESIA)秘書長李清舉,北京清能互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CEO汪洋,北京京能國際綜合智慧能源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總經理王琪,儲能在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徐際強,能鏈智電創始人、CEO王陽,能鏈儲能事業群總裁王春翔,能鏈智電副總裁梁興,能鏈智電智能電力總經理張婧等出席活動。
能鏈智電虛擬電廠業務,以充電場站為核心場景,將分散的電動汽車、充電樁、儲能設施、分布式光伏等負荷資源,通過云端進行高效聚合,形成可控的管理單元,并借助光儲充柔性管理、智能調度、能量控制等方式,參與電力市場交易,響應電網調度需求,幫助充電場站降低用能成本,在推動行業良性發展的同時還參與到新型電力系統的構建中,打造連接發電側、電網側、用電側的綠色能源引擎。
在場站端,能鏈智電對所聚合的充電場站負荷進行統一管理和靈活調配,可根據電網調度需求,動態調整充電時間、充電功率,優化電網負荷,提升場站經濟效益;在用戶端,能鏈智電通過電價激勵機制,形成對電動汽車用戶的調配能力,引導其進行有序充電,并參與電網運行調度,達到平移負荷、削峰填谷的效果;在電網端,能鏈智電增強電動汽車與電網之間的車網互動能力,實現供給需求平衡,緩解電網壓力。
通過能鏈智電虛擬電廠,可有效推動電動汽車有序充電,增強清潔能源消納能力,促進能耗強度和能源成本雙降。同時,能鏈智電還將依托虛擬電廠平臺,逐步落地“光儲充檢服”一體化充電站,有效解決充電基礎設施電力增容擴容、快速安全充電、電池健康檢測等問題。
去年夏季,全國多地遭遇極端高溫天氣,湖北全省電網單日缺口最高達到440萬千瓦,能鏈智電聚合武漢地區數家充電運營商多個充電場站,連續參與日前緊急型削峰需求側響應,有效響應率達63.78%,探索了一套“通過動態調整平臺上的電動汽車充電時間,并配合激勵機制,鼓勵電動車主錯峰充電,避開用電高峰時段,助力電網峰值的負荷調節”的新方案。
根據能鏈研究院預測,2022年—203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由1310萬輛增長至1.45億輛,預計公用充電量將從137億度增長至3378億度,電動汽車、充電樁、分布式光伏、儲能設施等多種負荷資源,對電網構成挑戰。虛擬電廠將強化電力需求側與供給側的協同互動,有助于提高電力系統穩定性與運行效率。同時,虛擬電廠在降低電網運營成本、平抑電網峰谷差、實現精細化用能管理、促進新能源消納、助力碳中和等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
中信證券預計,到2025年虛擬電廠整體市場空間有望達到723億元,到2030年有望進一步增長到1961億元。
中關村現代能源環境服務產業聯盟(EESIA)秘書長李清舉說:“大規模電動汽車入網和即插即充的充電行為,為電網穩定運行和電能質量帶來相關問題。虛擬電廠作為智慧能源管理系統,綜合平衡電網供給側和需求側,協調優化電網穩定性,有效解決新能源發電對電網的沖擊,對提升電網安全保障水平、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李清舉肯定了虛擬電廠對推動能源綠色轉型的重要意義
清能互聯是一家專注于能源行業運籌優化及人工智能應用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主要在電力市場建設、電網調度優化、發電數字化及智能運營、能源互聯網規劃及運行優化、能源大數據分析預測等領域提供戰略咨詢、核心算法、軟件平臺、云平臺應用、信息挖掘與分析等產品及服務。
對于此次合作,清能互聯CEO汪洋表示,推動能源轉型勢在必行,在此過程中,數字化是基礎、智能化是關鍵。清能互聯與能鏈智電在各自領域擁有成熟解決方案和豐富實踐經驗,雙方合作將進一步推動能源系統轉型升級,為行業和客戶提供更具價值的產品和服務。
汪洋對于此次合作發表講話
能鏈智電創始人、CEO王陽說:“新能源產業大規模發展對電力系統靈活調節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虛擬電廠作為未來電力系統的‘穩定器’與‘調節器’,將在精細化用能管理、促進新能源消納、助力碳中和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此次與京能國際和清能互聯合作,將以虛擬電廠為樞紐,實現在發電側、電網側、用戶側的高效協同,為虛擬電廠規模化落地打造示范樣板。”
王陽展望虛擬電廠未來發展前景
能鏈智電是中國充電服務第一股,為新能源汽車充電產業鏈各方提供行業級解決方案,包括規劃設計、選址咨詢、EPC工程、互聯互通、運營運維、場站管理、非電服務,以及用戶側儲能、光伏、虛擬電廠等一站式服務。2023年第一季度,能鏈智電充電量達10.23億度,占全國公用充電量的21%。
近日,能鏈智電完成新一輪增發,獲得香港鄭氏家族第三代鄭志剛博士、香港老牌上市公司中譽集團等戰略投資。6月12日,能鏈智電收購香港領先的太陽能光伏產品一站式服務供應商——香港光電控股有限公司,切入香港分布式太陽能電站領域,邁出業務“出海”重要一步。(中國能源報 記者仲新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