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物聯網技術開發與應用,2020年國網甘肅白銀供電公司逐步建設智能巡檢、全面監控、區域防誤、智能鎖控、移動作業主站,智能運檢替代傳統運檢的步伐越走越快,運檢“數智尖兵”逐漸成為變電運檢班組數字化轉型的新標志。
智能巡檢 變電天眼
2020年5月13日,甘肅省首套變電站智能巡檢系統在白銀供電公司110千伏蘇家墩變電站投運。隨后,該公司迅速集結優秀專家技術骨干,組建柔性專業技術團隊,加快技術攻關、現場勘驗、技術方案制定步伐,以時間節點表嚴格管控工程進度。10月,該公司結合機器人組網,在銀城、石城、沙河集控站部署集控式變電站智能巡檢系統,分級探索實施330千伏“機器人+視頻”、110千伏“紅外+視頻”的變電站智能運檢模式。
據了解,機器人主要對變電站低區設備及接頭進行巡視、聲音識別和紅外熱像測溫;視頻攝像頭主要對高區設備外觀、油位氣壓、泄漏電流等進行識別,紅外攝像頭主要用于設備溫度監測,有效解決了純視頻或純機器人的巡檢盲點問題,具備智能巡視、輔助監控、智能分析功能,可自動識別一、二次設備狀態和25類典型缺陷,感知站內一次設備及各區域溫度,監控變電站輔助設備狀態,為一鍵順控提供第二判據。巡視范圍覆蓋全站主輔設備,并與保護信息、安消防、微氣象傳感器聯動,在雷電大風天氣、事故異常等情況下智能啟動巡檢策略,全面提升了設備狀態感知能力和應急處置能力。
截至目前,白銀供電公司完成4座330千伏變電站機器人組網、32座1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視頻巡檢布點完善、4座330千伏變電站和3座110千伏變電站接入銀城集控站智能巡檢系統,預計2021年將實現55座1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智能巡檢全覆蓋目標。
同時,2020年6月,白銀供電公司建成變電站遠程監控和指揮系統,實現巡視、操作、事故處理全過程管控;在巡視周期差異化的基礎上率先推廣巡視項目差異化,應用智能巡視替代582項人工巡視項目,人工巡視替代率達70%,并將每站3小時的巡視時間縮減為45分鐘,為全省智能巡檢技術應用提供了典型方案,有效減輕一線人員工作負擔。
全面監控 提升“五力”
2020年6月24日零時,省、地兩級調度監控業務正式移交,白銀供電公司深入落實國網公司“貼近設備、貼近一線、貼近基層”的管理思路,迅速組建銀城、石城、沙河3家集控站,承接白銀電網監控業務,布署主設備監控、工程師站延伸、智能巡檢、消防物聯網、錄波組網、統一視頻、生產管理、智能運檢分析管控、遠程監控指揮、錄音電話共10類主輔設備監控和生產管控系統,實現主輔設備和作業現場全面監控。
白銀供電公司貫徹落實國網推進變電運維模式優化及集控站建設等4項指導意見,立項建設功能更加完備的集控站智能監控系統,深入研究主輔設備智能監控、電網潮流、負荷、電壓、溫度等智能分析功能,完成監控日報表系統建設,實現多業務、離散化數據匯集整合及監控業務數字化流轉、數據報表智能生成等,“無人值守+集中監控”的變電運維管理新模式逐步構建完成。
據了解,該智能監控系統應用“一體監控、全景展示、數據穿透、一鍵順控、無紙化操作、綜合防誤、智能告警、自動驗收”等關鍵技術,逐步具備對變電站主輔設備的“全面監控、遠程遙控、一鍵順控、智能巡檢、智能聯動”五大功能,有效解決了設備監控強度不足、設備管理細度不足、生產信息化程度不足、智能化支撐力度不足等問題,用先進的技術強化“設備主人”的狀態感知能力、缺陷發現能力、設備管控能力、主動預警能力和應急處置能力。
移動作業 提質增效
2020年12月29日,“變電移動作業平臺”在銀城集控站首次亮相。“以前我們進行變電站巡視,需提前打印裝訂各類標準化作業卡,到現場后再抄錄數據、登記缺陷,還需專人將巡視記錄錄入PMS系統,整個工作流程冗長,費時費力。有了‘移動作業終端’后,我們真正把生產管理系統抱在懷里、握在手中,運維質效提高很多。”白銀供電公司運維人員戴瑛介紹。
據了解,“變電移動作業平臺”基于實物ID,利用移動通信、GPS定位、數據加密等移動互聯網技術,以智能手機、平板為載體,對接并實現電力生產管理系統的無線延伸,將變電站206項業務集成為運維、檢修、檢測、驗收、評價5個作業模塊,并按照國網變電運檢5項通用制度要求匯集成標準庫,實現變電“五通”業務移動化、兩票及標準化作業卡電子化、作業程序流程化、數據統計智能化,切實提升了運維工作質效。
2021年,白銀供電公司將全力構建變電專業“1+3+N”模式,以生產指揮平臺為現場管控的挈領,融合智能運檢分析管控、安全風險管控、應急指揮、消防物聯網等系統功能,提升現場作業過程可控、在控能力;以集控站智能監控系統為設備管控的挈領,融合智能巡檢、安消防監控、保信分站、錄波組網、一鍵順控等系統功能,全面挖掘數據價值,智能分析研判,提升變電設備智能化監控水平;以變電移動作業平臺為資料管控的挈領,對接智能監控和智能巡檢等系統,實現數據資料自動錄入,推動運檢班組業務向數字化轉型,推進“設備主人”向“全科醫生”轉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