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計量所總工程師 鄭安剛
20世紀末,每家每戶的用電信息都存儲在電能表中。那時,由于電能表型號千差萬別,通信協議尚未規范統一,用電信息采集系統難以構建。每到電費結算日,供電所的抄表員都要挨家挨戶上門核對電量、收取電費。這看似簡單,工作量卻很大。
2009年,為支撐國家能源戰略和階梯電價政策落地,滿足社會多元用電需求,國家電網公司啟動用電信息采集系統標準研究與體系建設工作,提出“全覆蓋、全采集、全費控”的目標。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為客戶電能信息采集、計量裝置狀態監測等提供了技術保障。有了它,曾經費時費力的用電信息查詢、電費結算等工作通過遠程操作便可完成。
我從事電力營銷專業用電信息采集與計量工作已20多年了,深度參與了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的建設。在推進用電信息采集技術發展的過程中,我帶領團隊承擔了用電信息采集系統架構設計、技術攻關、標準編制等任務,推動構建了涵蓋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企業標準的采集系統技術標準體系。
智能電能表在投用前要按照標準要求進行嚴格檢定。隨著智能電能表技術標準的統一與規模化應用,電能表年檢定量逐年增加,傳統人工檢定的方式已難以滿足高效完成電能表檢定工作的要求。如何在提升大規模檢定效率、實現檢定各環節有效協同的同時,確保檢定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成為我的團隊研究的重點。2011年,依托公司重大科技項目,我帶領團隊研發了一條可實現電能表大規模檢定的全過程標準化、自動化、智能化的檢定流水線,實現了檢定、倉儲和配送任務協同調度,大幅提升了流水線運轉效率、運行可靠性、質量一致性和多智能體的協同水平。該流水線現場應用后,將人均日檢定量提高約24倍、加封效率提高約30倍,相關成果“大規模能源計量器具的智能協同檢測關鍵技術與應用”獲得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為持續推動采集系統系列技術標準走向國際,我和團隊自2017年開始主導編制IEEE 1901.1《適用于智能電網應用的中頻(低于12MHz)電力線載波通信技術標準》,通過構建高帶寬、高可靠、低時延、低成本的電力線通信網絡,實現了以電力線載波通信為基礎的物聯網技術在遠程自動抄表、配電臺區監測等場景中的應用。該標準填補了智能電網領域中頻電力線載波通信技術國際標準空白,為采集系統深化應用提供了基礎保障,相關成果獲得了英國工程技術學會(IET)工程技術創新獎金獎等獎項。
我和團隊將繼續聚焦新一代用電信息采集系統技術發展方向,著力解決用電信息精確感知、海量設備靈活接入、全量數據高效采集等核心問題,堅持標準為先,發揮引領帶動作用,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貢獻力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