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降價事件后,價格戰似乎正在走向難以預測的局面。
車企和消費者均深陷其中,前者面臨加不加入的問題,后者糾結于購車的最佳時機。但可以確定的是,價格戰正在全面擴大化。根據蓋世汽車研究院整理,目前已有20多家車企加入戰局,國產、歐系、日韓、美系均牽涉其中。
這場價格戰為何愈演愈烈?何時能結束?影響究竟多大?是否會改變車市競爭格局?成為當局者最為關心的問題。
為解開上述疑問,日前,蓋世汽車研究院舉行了一場云對話。
蓋世汽車研究院總監王顯斌,中汽協副秘書長陳士華,弗吉亞座椅業務中國區戰略、市場與合資合作總監黃震共同探討——“展望2023年:新能源乘用車市場會更難還是更超越想象?”
價格戰怎么打起來的?
本輪價格戰加入品牌之多,波及范圍之廣,影響之深,在業內人士看來是前所未有。
價格戰是怎么打起來,又怎么席卷整個車市的。結合三位老師的觀點分析,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市場終端消費疲軟,庫存高。黃震表示,從去年10月起,庫存系數長期維持在1.8以上的高位。蓋世汽車研究院分析,2022年車市全年幾乎均處于增庫存狀態,終端庫存累計增加120萬輛。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顯示,經銷商2月庫存系數高達1.93。合資品牌今年2月庫存系數高達2.15。
二是國六a向國六b切換,需清掉老舊車型。自2023年7月1日起,我國將全面推行國六b標準和RDE法規。蓋世汽車研究院估測國六a車型截止到7月排放法規執行之前銷量規模處于40萬輛左右。庫存與需求的錯配,驅使燃油車選擇直接跟進新能源降價。
三是新能源和燃油車兩者博弈的推動。2023年初,特斯拉打響了價格戰的第一槍,隨后其他新能源車型跟進,對同價位燃油車形成挑戰。
四是邊緣車企放手一搏。當頭部燃油車企的地位都受到威脅時,邊緣車企的境況只會更遭。王顯斌表示,新能源車價格的錨點,正在倒逼燃油車重構定價體系。邊緣車企通過降價讓利,只為占住市場,不被淘汰。由此,降價幅度最大的幾乎都是邊緣品牌,如雪鐵龍C6直降9萬掀起購車潮。
五是當地以汽車來刺激經濟。3月是全國消費促進月,地方政府汽車補貼政策也多限時3月。黃震認為,汽車作為大宗消費商品,當地政府圍繞其提供限時補貼,是為活躍經濟。
當前,價格戰已從車企蔓延至經銷商集團。蓋世汽車了解到,有雪鐵龍的經銷商為清理2022年4月-5月批量生產的C6車型,跟風武漢面向全國優惠近9萬。因為,高庫存、老車型讓他們苦不堪言。根據全國工商聯汽車經銷商商會調研,國六b排放標準為汽車經銷商帶來了巨大的生存壓力。
燃油車要翻身?
本輪價格戰雖然是由新能源挑起,但是經燃油車擴大。近三年來,燃油車市場份額由90%跌至65%,銷量減少了接近300萬輛。其中減少的18%市場份額來自于合資品牌,集中于別克、現代、大眾和福特等。
顯然,新能源發展緩慢、傳統自主和新能源市場快速發展對合資品牌造成了明顯擠壓。新能源掀起價格戰后,更是深入燃油車腹地。為減緩市場份額蠶食速度,燃油車企被迫應對。
只是,除非熱銷車型外,大部分車企的降幅并不明顯。還有部分品牌推出限時保價,或明確不降價態度。
在這樣的情況下,業內認為,價格戰打不久。原因是,大部分車企打不起。資料顯示,車企的整車毛利率一般在15%-20%之間。此次降幅最大的幾款產品,主要來自于政企聯合補貼,還有經銷商和車企內購。當庫存清得差不多后,車企和經銷商大概率會停止價格戰。
黃震預測,隨著新車上市,庫存消化得差不多,4月底價格戰預計就偃旗息鼓了。
從整體車市來看,價格戰引發的震蕩正在持續。價格戰擾亂了正常發展秩序,導致持幣觀望情緒漸高。受此影響,3月乘用車終端銷量并未變化太大。乘聯會數據顯示,狹義乘用車零售預計為159萬輛,同比持平。
在陳士華看來,產品價格過低,對消費者也不是好事。他表示,大幅降價企業虧損后,為控本勢必會壓縮產品質量,也無力支撐可持續研發,推出高質量產品。
雖然短期來看,燃油車會受益。王顯斌指出,促銷政策短期內可有效抑制部分新能源品牌的進擊,減緩燃油車份額的萎縮。但是長遠來看,新能源發展趨勢不可逆。因為,消費者新能源消費習慣已經養成。乘聯會預測,新能源3月零售銷量預計為56萬輛,同比增長25.8%,滲透率達到35.2%。
由此來看,燃油車翻身無望,巔峰不再已是既定事實。這也意味著,合資品牌的輝煌時代正在逝去。
新能源格局初顯
今年的車市,仍舊是新能源市場拉動,只是幅度變小了。根據三位老師的預測,2023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預計在900萬輛左右,市占率將升至30%左右。沒有新能源的高倍速拉動后,整體車市表現會不太樂觀。蓋世汽車研究院預測,今年車市將微降1.2%。
談及增速放緩原因,王顯斌表示,最大的驅動因素沒了。2022年底,國家新能源補貼政策、地方大力度促銷政策基本停止。以上海、深圳為例,去年買新能源最高可享5萬至6萬補貼,以及牌照優惠福利。
如此也導致需求被提前釋放。為享受到新能源補貼、購置稅免征等優惠政策,加上車企為了銷量在旁“拱火”(部分新能源車企推出“限時保價”政策,強調2023年將漲價)。因此,部分新能源消費者將購車時間提前至去年四季度。
然后是新能源基數規模變大,難以維持倍速增長態勢。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已高達688萬輛。產業規模已達到如此可觀的數量,陳士華認為,保持20%左右的增速是非常好的增長率。
另外,特斯拉降價引發價格戰,導致消費者持幣觀望心態漸高。
現在車企尚處于向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轉型過程中,但是當新能源市場這塊蛋糕越來越大后,整個產業結構隨之發生變化。新能源替代燃油車的趨勢正在加快,已成不爭的事實。
有價格競爭力的新能源車型,對油車形成沖擊。如廣汽埃安日前上市的緊湊型純電SUV AION Y起售價僅11余萬元,做到和哈弗H6、長安CS75等熱銷燃油車同價。日前,比亞迪秦PLUS DM-i冠軍版更是將插混緊湊型車價格拉至10萬以內,正在動搖卡羅拉、軒逸等燃油競品的份額。
隨著銷量規模效應的持續擴大,油電同價時代正在加快到來。得益于此,新能源的優勢進一步凸顯,包括智能化程度高、駕駛平順、用車成本低等。良性循環下,促使新能源銷量進一步上漲。
蓋世汽車研究院分析,多個細分賽道已經出現了平價的新能源車型,而且都是爆款車型。
10萬元以下,上汽通用五菱是絕對霸主;10萬-20萬元,比亞迪一支獨大;20萬-30萬元,特斯拉是最大競爭對手。但是30萬元以上市場,格局尚未形成。王顯斌較為看好理想、極氪等國產新能源品牌。他認為,后續加入的新能源品牌,將面臨產品定價等問題。
智能電動化時代,主導的競爭者變為新勢力和國產品牌。
現階段,進入拼內功,產品力、供應鏈掌控能力的階段了。新能源格局重塑之年雖言之過早,但在陳士華看來,這幾年是新能源發展窗口期,車企必須抓住,“如果抓不住機會,今后再去發展壯大的難度不小。”
來源:蓋世汽車 向秀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