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充電正在從改善充電體驗方面催動新能源汽車智能化發展。這一看起來對汽車智能化并無多大影響的產業鏈小環節,在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中也激發出了創新活力。事實上,在這一輪新能源汽車狂飆突進中,汽車產業鏈停滯多年的每一個細小環節都迎來了創新機遇期,從各個角度、各個細節激發出充沛的創新活力。
不用再拖著笨重的線纜找充電口,只要將車停到車位上,它就能自動感應開始充電——近期,江蘇省蘇州市鄧尉路上兩組有線無線一體化充電設施讓部分車主解放了雙手。記者采訪了解到,這兩組設施的投用標志著中國無線充電標準體系正加速成形。成熟的無線充電技術正不斷轉化為市場應用,助力中國電動汽車加快智能化步伐,同時無線充電普及仍需社會各界共同努力。
標準體系加速成形
停車即可關門離開,無線充電自動工作——在國網蘇州高新區鄧尉路充電站,有線充電樁與無線充電樁并列,為車主提供更多元的服務。兩臺無線充電樁額定功率分別為7千瓦和11千瓦,充電效率可達90%以上。
充電樁顯示無線充電信息。
“汽車無線充電原理與手機無線充電類似,無線與有線充電的電價也是一樣。”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蘇州供電公司市場營銷部工作人員趙猛說,無線充電即停即充,不僅方便還更安全。
由國網蘇州供電公司和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聯合攻關建成的這座有線無線一體化充電設備應用工程,是一個重要的試驗場。
新能源汽車正在進行無線充電。
2020年4月,我國在全球率先發布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國家推薦性標準GB/T38775。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儲能與電工新技術研究所電工新技術研究室主任魏斌,同時也是能源行業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無線充電標準工作組的秘書長,參與組織了標準的制定工作。他介紹說,這套標準共有10項,其中7項已發布,1項已報批,余下2項在加緊編制中。
“與國外不一樣的是,我國在無線充電方面采用了新的技術路線,研發構建了一個開放式的技術體系。”魏斌說,目前發布的標準已經解決了我國無線充電的技術路線、設備硬件、安全要求等方面的問題,并針對商用車的無線充電作了特殊要求規范。
安裝在車位上的無線充電設施。
目前,企業和研究機構正全力推進車載充電(有線充電)和無線充電相互轉換及不同品牌車輛、設備之間兼容性的測試,這兩項測試將幫助中國無線充電標準體系完成最后兩塊重要的拼圖。
據了解,國網蘇州高新區鄧尉路充電站投用的兩個無線充電樁,在國內首次對有線無線充電轉換、不同硬件兼容性進行了實際驗證,取得了良好效果,有利于我國無線充電標準體系加速成形。
助推電動汽車智能化
無線充電將是自動駕駛汽車的標配,助力電動汽車智能化。記者了解到,在無人駕駛、自動駕駛趨勢下,無線充電是目前唯一已實現商業應用的自動充電技術,也是新一代先進充電技術的重點發展方向。
今年5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無線充電(電力傳輸)設備無線電管理暫行規定》,成為我國首部無線充電領域的規范性文件,為無線充電系統開發設計提供了基礎支撐。
“即使地面裝置和車載裝置之間偏差10厘米也能實現88%的充電效率。”中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胡超說,目前我國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技術已發展成熟,穩定狀態下充電效率可維持在88%至92%之間,充電功率也從3千瓦向11千瓦乃至更高發展。
在此基礎上,國內各大車企加速了無線充電的布局,并實現無線充電汽車的量產。比如,上汽、一汽等已推出無線充電功率在7.7千瓦至11千瓦的量產車型;華為、比亞迪、吉利等也公布了電動車無線充電專利。
相關企業普遍認為,無線充電有望成為電動汽車行業的一個新風口:無線充電可以成為高端電動汽車的賣點;商場車庫配備無線充電設施,將讓停車時間變為補能時間……
“未來,車在行駛中也能無線充電,將不再有續航焦慮。”魏斌說,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等目前正對動態無線充電系統的關鍵技術及設備進行研發和試驗。
普及仍需多方合力
“電磁輻射跟無線鍵盤差不多,無線充電的安全性不是問題,問題是如何更快普及、更快充滿。”胡超表示,當前無線充電仍面臨大規模商業化成本誰來承擔的難題:車企希望有更多用戶選裝,用戶則希望車企把無線充電變成標配。
安潔無線科技(蘇州)有限公司主要研發生產汽車大功率無線充電設備,該公司總經理宋磊表示,目前無線充電的主流充電功率等級為11千瓦,充100度電需8至10個小時,適用于對充電速度要求不高的場景;而40千瓦以上更大功率等級,則可以針對特殊應用場景定制開發,超大功率的無線充電標準編制有待展開。
記者了解到,22千瓦及以上的大功率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產品有望于近年內上市,將填補國內市場空白,為汽車無線充電帶來更快捷的體驗。但是,由于無線充電產業仍處于發展初期,單套相關設備的售價高達數萬元,與消費者預期差距較大,如果不創新成本分攤機制,則市場推廣仍有難度。
“車企和設備制造商應考慮如何降低成本,有關部門也可以考慮對技術推廣提供引導性補貼。”魏斌等專家認為,無線充電作為重要技術創新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其加快普及有利于技術的積累和迭代,能助力中國電動汽車走得更遠。(記者 楊紹功 南京報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