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估值250億的高合汽車,啟動重組。
其內部公告顯示,重組組長之一為Jack Yeung,即投資方iAuto的聯合創始人、CEO。
他將同高合汽車創始人丁磊一道,負責制定整體戰略規劃、預算、薪酬體系。
外界猜測,他與iAuto實控人仰融(英文名Yeung Yung),沾親帶故。
《21CBR》記者獲悉,Jack Yeung中文名為“楊尚銘”,兩人的姓氏不同。
楊本人履歷豐富,曾是摩根士丹利汽車行業分析師,撰寫了多篇中資車企的研報,也在巴黎銀行和瑞士信貸工作過。
白衣騎士
高合的白衣騎士,是一家注冊于美國特拉華州的公司“iAuto”。其復工復產,仰仗對方承諾投入的10億美元。
iAuto的核心業務,集中在清潔能源整車及關鍵零部件。
幕后金主,背景深厚。
據正道集團于發布的公告,iAuto的實際控制人為仰融,一位汽車界大亨。
仰融曾擔任華晨汽車董事長,一手打造“華晨系”資本帝國。因與地方政府談判破裂,2002年仰融悄然赴美,拋售全部華晨中國股票,正式出局。
從那時算起,他離開已有20年之久。
“我在iAuto里沒有任何行政職務,不擔任董事,也不是股東,不拿一分錢工資,但整個規劃我參與,參與成分比較大。”仰融這樣公開披露過。
他與職業經理人楊尚銘,在南京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上,有著交集。
仰融曾被推選為南京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理事,楊尚銘恰巧畢業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今年3月,受該中心邀請,做了一場演講。
從摩根士丹利離職后,楊尚銘以聯合創始人的身份,加入iAuto。
“仰融可能還處在造車的第一個階段,講故事、講情懷。”汽車行業分析師梅松林告訴《21CBR》記者。
仰融實控的正道集團,也有造車動作。
2017年,其發布電動概念車H600,是一款增程式電動C級車,綜合續航里程超過1000公里,至今未量產。
2022年,正道集團公告稱,與中興汽車訂立諒解備忘錄,擬收購其超51%的股本權益。雙方仍處于初期的接洽階段。
兩家公司都沒造出車,仰融轉而入股合適標的,情理之中。
資金難題
楊尚銘帶隊,iAuto管理層深度參與高合重組。
一份通知顯示,高合汽車已成立兩個小組,重組工作組和聯合運營工作組。
重組工作組下設股東、政府、供應商和員工四個小組,負責股權、債務、運營等重組。
聯合運營工作組下設產品規劃、生產供應鏈、營銷等七個小組,負責日常決策及運營。
iAuto的產品開發副總裁沈洪樺,擔任聯合運營工作組組長,涉及預算、薪酬體系等事宜,需向楊尚銘與丁磊匯報。
高合復工復產,亟需資金。
“丁磊(高合董事長)要的不是‘黑科技’,眼下是要輸血,趕緊活過來,發工資。”汽車行業分析師鐘師表示,再拖下去,他就瀕臨死亡了。
正道集團手頭并不寬裕,其有55名員工,截至去年底,賬上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有80萬港元。
楊尚銘有多家金融機構工作經驗,在籌錢方面,或可助仰融一臂之力。
“10個億(美元)解決不了高合長期發展問題,正在安排第二輪融資。今年底前還要進行兩輪融資,每輪10億美元。”仰融接受采訪時表示。
他提及,合同還在走流程,正在進行法律盡職調查,看30天內能不能完成,沒簽署最終合約之前,可能都有變數。
“重新啟動,要把過去欠的債還掉,把人請回來,恢復采購,生產鏈才能動起來。”
梅松林預估,10億美元看似天文數字,對車企來說,并不算多。
時間緊迫
過去數月,丁磊拜訪過長安汽車等多家巨頭,均未收到橄欖枝。
“大家自顧不暇,搞兼并,好像也不是時候。”鐘師猜測,與iAuto公司合作,說明高合在國內沒找到合適投資方。
楊尚銘團隊,踩著節點,重整高合汽車,先得還債。
部分高合債主,尚未拿到欠款。
“從去年4月至今,預付款、尾款統統沒給。”為高合汽車拍攝宣傳片的一位導演告訴《21CBR》記者,高合拖欠了他32萬元款項,之前對接人員全部離職,現無對接人員。
他在等待法院強制執行,要回這筆款項,“法務人員,也離職”。
一位廣告代理商稱,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高合的對接人一直在換,到今年1月,再也聯系不上對方。
融資消息傳出后,其打算去辦公樓看一看,要回所欠的8萬元款項。
汽車擁有上萬個零部件,光制造環節就有數百家供應商,加上營銷、銷售等環節,供應商眾多。
高合欠款時間越久,在供應商端的口碑就更差,再度復工時,他們很難給出“賬期”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企業付出的成本也就越高。
“停擺時間越長,對品牌越不利。”梅松林稱,外界對高合感興趣,因其在細分市場有一定知名度,若停產越久,貶值將越快。
“翻身的窗口期最多3個月。”丁磊在2月底表示。
乘聯會數據顯示,高合1月還有232輛銷量,2月爆雷,銷量暴跌至40,后續兩月,沒有銷量。
5月22日,《21CBR》記者撥打高合官方熱線,咨詢試駕事宜。對方回復稱,目前官方試駕、銷售均處于暫停狀態,何時恢復要等通知。
能否挽狂瀾于既倒,考驗楊尚銘團隊的能力。
作為“大摩”分析師,他善于剖析車企業績,但親自下場,重振一家陷入困境的車企,挑戰很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