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初冬,暖陽和煦,貴陽市白云區牛場布依族鄉瓦窯村的水淹壩河塘旁,村民布網拉線,冬日里的捕魚行動熱乎“開張”。
“這有4斤多!”拉過網村民雙手抓起一條掂量,一旁的劉彬也露出笑容:“第一批次出欄預計得有4000多斤,能為村集體帶來近7萬元收入,全村167戶690人能因為這個產業增收。”
今年以來,南方電網貴陽供電局根據貴州電網公司統一安排,在瓦窯村打造了“南網驛站”,通過紅色電力網格模式簽訂聯建協議、開展配網線路設備增容改造、開展消費幫扶、產業幫扶等惠民舉措助力鄉村振興,鄉親們不僅在家門口享受服務,村里的發展也加了速。
劉彬是白云供電局派駐牛場鄉的駐村干部,從鄉里的石龍村“轉戰”瓦窯村,他又多了一個身份:“南網驛站”黨員先鋒哨哨長。
南網驛站”工作人員為村民辦理業務。
剛到村里,他就從村支兩委處了解了最棘手的難題:“水淹壩水患、想要引進企業可電力不夠用。”
在瓦窯村,原有水淹塘與用來提水灌溉的提水站,因年久失修已損壞。每年春夏汛期,提水站就會被水淹,淹過鄉村道路500余米,波及10戶農戶房屋,造成低處村寨淤泥堵塞積水不退,300畝耕地農作物泡在水里,而高處的300余畝農作物卻無法灌溉。
劉彬與駐村工作組對水淹壩的實際情況詳盡調查后,通過“南網驛站”支部聯建平臺,將情況上報村委會與白云供電局牛場供電所,多方聯動,瓦窯村水淹壩經濟循環發展河塘治理與水產養殖兩個項目策劃落實,貴陽供電局黨委大力支持,投入幫扶資金30萬元推進建設,于今年5月建成正式投入使用。
劉彬(左一)協調下瓦窯村生態農業項目實現了通電引水(貴陽供電局供圖)。
“現在守魚塘、飼養就能解決村里一部分人務工就業,今年返鄉就業的人也越來越多,村里也在想盡辦法讓大家就地增收。”瓦窯村黨支部書記王正華說。
瓦窯村雖是白云區最偏遠的鄉村,而布依族卻占99%,至今仍保留著六月六的傳統歌會習俗,群山環繞里,自然生態與少數民族風情相得益彰。
半年前,貴州寰宇興農智慧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吳康毓來到瓦窯村小寨片區,看重這里的生態,想要投資生態種養殖產業。可小寨片區長期無村民居住,沒有電源,也無水源,無法支撐包括黃金李、梨樹、茶園乃至后期雞鴨魚養殖等新型生態種養殖基地的用電需要,“基礎設施差”成為企業引進投資的絆腳石。
了解情況后,劉彬又通過“南網驛站”,緊急協調貴陽白云供電局投入近50萬元新建1臺容量為50千伏安的配電變壓器,用“架電抽水”的方式,全力保障村生態種養殖基地發展用電用水問題。
“整個工程共架設29基電桿、1.55公里長線路。建設階段,我們進行了流程優化,物資提前到位,僅用常規項目建設一半時間就完成了該項目的投運。”貴陽白云供電局項目管理中心業主項目部經理岑勇介紹。
“公司與瓦窯村合作打造的鄉村旅游﹢人文開發﹢生態種養殖一體化項目,預計今年年底就能全部完工。”“遇到電力問題隨時來我們的‘南網驛站’。”在已經暢通道路、電力的簸箕戈自然農場建設現場,劉彬與吳康毓交談甚歡。
河塘治理工程實施后的水淹壩灌溉可控有序 (貴陽供電局供圖)。
電力給力,發展有力。通過電網升級加上無人機巡檢等科技運維手段的大力使用,今年以來,瓦窯村用戶年平均停電時間同比下降5.36%,停電次數同比下降53.3%。不論是村民還是企業,有任何用電需要,通過‘南網驛站’黨員先鋒哨,足不出村即可實現。
說起未來發展,村支書王正華充滿了精氣神:“村里建設發展有了保障,正計劃著將水產養殖,鄉村旅游、農家樂、燒烤、休閑垂釣等一系列產業鏈發展起來,我們的鄉村振興會越走越實。”(魏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