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下黃土第一塬”——董志塬上,孕育了慶陽這一方沃土,也孕育了輝煌璀璨的華夏農耕文明。在這片播撒革命火種的紅色熱土上,國網慶陽供電公司全體干部員工賡續南梁精神,主動融入“一核三帶”區域發展格局,以“慶陽大有可為,應當大有作為,關鍵是事在人為”為前進號角,聚力譜寫新時代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電力新篇章。
滿足美好生活用能新期待
2021年,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確定打造4個配農網工程示范縣,華池縣位列其中。由此,當地群眾逐步實現了從“用上電”向“用好電”的轉變,喬川鄉鐵角城村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之一。
“一道道上塬的路,幾條條帶電的線,加上那嘩嘩流下的自來水,打好那‘翻身的仗’,我們也是示范村。”鐵角城村黨支部書記章小飛隨口唱出的信天游,用黃土地上的情韻表達了隨著電力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群眾不斷增強的自豪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每逢旅游旺季,電力光明驛站都會組織黨員服務隊詳細了解景區、酒店、民宿、農家樂等客戶的用電需求,宣傳服務舉措,解決用電難題。”南梁革命紀念館講解部部長王倩楠表示,看到他們忙碌的身影,十分感動、也十分踏實。
據了解,2014年,慶陽市大電網延伸范圍內戶戶通電率達到100%,徹底解決了老區人民的無電問題。2016年,慶陽市180個行政村484個自然村精準扶貧動力電實現全覆蓋。2020年,銀西高鐵慶陽境內6座330千伏牽引變電所相繼投運,保障了銀西高鐵的運營。“十三五”期間累計完成電網投資34.55億元,較“十二五”投資增加2.03倍。2022年,完成8.43億元電網投資,配套農網建設進度位居全省第一。如今,高聳的鐵塔在峰巒“手手相連”,蜿蜒的銀線在田間縷縷交織,托起200多萬老區群眾美好生活用能需要,將一個個夢想變為現實,助力老區踏上了轉型升級、跨越發展的新征程。
擦亮電力營商環境新名片
“營商環境越好,我們年輕人返鄉創業勁頭就越足,種草莓、花卉、羊肚菌再也不是父輩口中的‘新鮮事’。”在鎮原縣開邊鎮解放村一座大棚內,曾在國企工作過的張小寶感慨地說。目前,他已投入600余萬元建設57座大棚,用于發展新型農業。
“我們增資擴產、大力發展的背后,離不開優質的電力保障和支撐。從推動復產到現在,電力部門跑了不下十趟,感謝他們的細心與熱心,讓我們企業少走了彎路,也減少了不必要的損失。”合水亞泰利冶煉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根據目前用電量水平預測,該公司2023年用電量將突破5000萬千瓦時。
甘肅恒通路橋工程有限公司太華高速副總經理李學軍一行近日為國網慶陽供電公司送上一面印有“優化營商、情系企業、路電合力、福祉民生”的錦旗,對其開通綠色通道,首創公路項目最快通電紀錄的真情服務表示感謝。
據了解,國網慶陽供電公司全面打造“三化三高”卓越服務體系、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納入“一把手”工程,圍繞客戶訴求、市場拓展需求,整合公司內部人、財、物等各類資源,制定業擴全流程實施方案,明確專業部門職責,分類優化業務流程,打造了發展、設備、營銷、物資、財務等八大專業橫向協同,市、縣、所三個層級縱向貫通的全專業、全鏈條、全環節業擴辦電新模式,并通過驛站構建了一站式便民服務圈,有效解決了高低壓報裝業務辦理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全社會用電量由2017年的34億千瓦時增長至2022年的58億千瓦時。
賦能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黃土塬上崛起了能源基地,革命老區搭上了“數字快車”。在高質量發展的方位坐標上,“能源新都”慶陽處處呈現著熱火朝天的干事創業景象。
立足慶陽的資源、區位優勢,聚焦綜合能源化工基地發展規劃,國網慶陽供電公司在全省率先促成以電網“合作出資”模式開啟“十四五”電力規劃研究,形成涵蓋負荷預測、新能源等六大方面的“1+6”研究報告,打造了引導能源均衡發展的地區電力規劃研究典型樣板,有力促進源、網、荷、儲協調發展,服務地方工業綠色增長。
“近年來,慶陽電力事業蓬勃發展,高質量電力保障支撐了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東數西算’工程啟動以來,國網慶陽供電公司積極謀劃、高效支持,保障了國家戰略落地實施。我們堅信在新型電力系統的精準賦能下,慶陽勢必迎來新的更大發展。”在談及地方電力事業發展時,慶陽市工業和信息化局信息建設科科長米世濤信心滿滿。
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慶陽市經濟總量達1022.26億元,成為甘肅省除蘭州外的首個千億級市州。運營的隴東能源大數據中心,上線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平臺和“東數西算”園區運行監測平臺,服務政府能耗、能效監管及“東數西算”數據產業健康發展。特別是2023年3月16日全國首條“風光火儲”一體化送電特高壓工程隴東至山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在慶陽開工,更是在甘肅電力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隴東千萬千瓦多能互補綜合能源基地建成后,可產生落地投資超1000億元、年稅收46億元,創造就業崗位2.8萬個。同時依托隴東至山東特高壓外送線路,每年可將360億千瓦時以上電量從甘肅輸送到山東,促進地區資源優勢轉化和大范圍優化配置。”慶陽市能源局相關負責人說。(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李明娟 通訊員 李泰昊 賈一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