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四川喜德縣光明鎮阿吼村,一派生機勃勃。一排排整齊漂亮的彝家新寨矗立在山間,水泥公路延伸到村民家門口。而曾經的阿吼村,全村946人中有309人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年人均收入不到1500元,是遠近聞名的“特困村”。
王小兵(左)在阿吼村第三屆養殖勞動競賽上宣讀競賽規則。
2016年,阿吼村成為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定點幫扶村。喜德縣供電公司員工王小兵受組織選派,任阿吼村第一書記。5年來,王小兵團結帶領村民修公路,建新房,興產業,改陋習,樹新風。2017年,阿吼村整村脫貧摘帽。2020年,村里人均年收入由2015年的1500元增長到10739元,309名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
深挖貧因 對癥“下藥”除窮根
別看阿吼村只有900多人,但村民分散居住在方圓20多平方千米的山頭溝壑中。駐村之初,為了盡早了解阿吼村的實際情況,王小兵每天起早貪黑、翻山越嶺上門走訪,在短時間為扶貧工作精準開展取得了詳盡的第一手資料。
結合貧困戶實際,王小兵和村支兩委成員共同總結提出了“334”幫扶模式,即“科學+綠色+可持續”的幫扶理念,“支部共建、文明共創、產業共進”的幫扶舉措,“公司+合作社+農戶+電商”的幫扶機制。
不僅精準識別貧困戶屬性和致貧原因,王小兵還針對阿吼村貧困戶子女多、無技術、無文化的特點,與喜德縣供電公司對接,確定了“供電公司領導定戶、基層黨組織包片、黨員干部包人”的三級結對幫扶模式,確保幫扶措施惠及每一戶。
76歲的獨居村民曲木產哈莫缺乏穩定生活來源。王小兵經常看望老人,組織志愿者為老人捐款、修房子。得知老人腰疼,王小兵買了藥,像對自家親人一樣照顧老人。
“我們不僅要經濟扶貧,更要精神扶貧。”王小兵說。為幫助村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他在阿吼村開展了“廁所革命”,將村里的公廁、村民家用廁所全部由旱廁改為水廁。他還持續開展移風易俗治理活動,探索推廣文明積分制,設置“文明新風獎”和“文民新風流動紅旗”。村風民俗和村民精神面貌明顯好轉。
扶智扶志 凝心聚力促發展
經過前期走訪,王小兵發現制約發展的瓶頸是村民思想保守、謀生技能不足。
2018年5月16日,阿吼村第三屆土雞養殖勞動競賽在村委會舉行。貧困戶吉覺阿牛木樂呵呵地從王小兵手上接過11只雞苗。這是她第三次參加競賽活動。
“在生活最困難的時候遇到了小兵書記,我現在不僅能照顧好孩子,還能在產業園區掙錢。”吉覺阿牛木的丈夫因病去世,她獨自撫養三個未成年的孩子。王小兵將她家列為重點幫扶對象,送來豬崽、雞苗,還資助她輟學的兒子回歸校園。吉覺阿牛木的小女兒每次看到王小兵,都會高興地說“舅舅來了”。一聲“舅舅”,讓王小兵感到了溫暖和信任,更感到了責任。
2017年,為發展經濟附加值高的產業,王小兵和村支兩委經過商議成立了麗火現代農業公司和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決定流轉土地種植川貝母、百合等中藥材,卻遭到了部分村民的不理解。“阿吼村祖祖輩輩種洋芋,咋個種得起中藥?名字都沒聽過,能種活?”村民曲木阿各莫質疑。
王小兵帶著村支兩委干部一趟又一趟、挨家挨戶耐心講解。他第七次來到曲木阿各莫家時,她終于答應流轉土地。此后其他村民也紛紛答應流轉土地。村民們逐漸轉變了“等靠要”思想,積極發展生產。合作社逐步壯大,2019年、2020年連續盈利,并向村民分紅。貧困戶和非貧困戶分別領到2950元和1810元分紅。
身體力行 防疫春耕兩不誤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王小兵和阿吼村村支兩委在進村入口設置了疫情防控卡點。他還召集村里的黨員成立疫情防控黨員突擊隊,逐戶排查外地返鄉務工人員隔離情況,定時通過“阿吼之聲”廣播站宣傳疫情防控知識,實現了阿吼村村民“零疑似”“零感染”。
百合、川貝母是阿吼村增收的重要產業。2020年3月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關鍵時期,也是百合春耕春種的時節。王小兵帶領駐村幫扶工作隊和村支兩委成員與麗火現代農業公司對接,確定了百合種植時間和種源,并和合作社協商,協助村民采購農業物資,保障百合適時種植。
一年過去了,又到了春耕春灌的季節,王小兵介紹,今年阿吼村計劃在扶貧產業園種植1萬斤百合、5000株雪桃樹、20畝大黃。阿吼村持續鞏固脫貧成果,朝著鄉村振興目標闊步前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