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代的洪流推著我們向前,它同時也賦予了我們無限前進的力量。無論環境如何變化,拼搏奮斗永恒不變。
我叫袁曉冬,今年42歲,是江蘇電力科學研究院技術副總監,致力于電能質量分析、新能源和微網專業等研究工作。
1998年,我考入東南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在專業課程的學習中,我被祖國電力發展歷程深深吸引。同時,我也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在我國電力事業飛速發展中起到的引領作用。
于是,我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立志為共產主義事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2000年12月,我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
2005年,我研究生畢業后成為江蘇電科院的一員。如何提高電能質量,是當時困擾許多電氣專業人員的一個難題。入職之初,我跟著老師傅花了半年時間跑遍了全省的22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老師傅們專注的工作態度對我影響很大。在他們身上,我學到了書本之外的知識,業務能力快速提升。
為了讓客戶用上更加優質的電能,2011年,我作為專業帶頭人,帶領團隊承擔全省電能質量監督改善工作,并建成了具有完全獨立自主知識產權、國內規模最大的省級電能質量在線監測系統,為電網輸送優質電能保駕護航。
對技術人員來說,越難的事,越需要有人去鉆研。對于共產黨員來說,面對新問題更要勇于擔當、勇于創新實踐,才能更好地為電網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2013年,江蘇電科院新能源及配網技術室成立,我擔任首位負責人。江蘇生態環境優美,具有我國乃至全球特有的海上風電開發優勢。如何做好風電發展的技術支撐?這成了擺在我和團隊面前的挑戰。
一番研究后,我和團隊找準了發力方向:從開展機組的反事故措施監督、開展低電壓穿越等試驗入手。方向定了,就不怕路遠。我們先后完成省內158臺風機的性能測試分析工作,通過對并網風電場進行技術評估和指導,有效提升風電友好并網和電網安全運行水平。
一項技術要想成功推進并非易事,其中國際標準是個難啃的“硬骨頭”。將中國標準、中國技術、中國經驗推向國際,向世界傳遞中國綠色低碳發展強音,我們不能退縮。
2020年,由我帶領團隊主導編制的國際電工技術委員會(IEC)標準《低壓直流系統-標準電壓和電能質量要求評估》成功發布,實現了我國在新能源應用技術領域的一次突破。目前,我們團隊還在牽頭開展另外兩項國際標準的編制工作。
工作平臺越來越大,承擔的責任越來越重,但我比以往更加堅定。我相信,只有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工作熱情與專注鉆研的工作態度,才能在科研領域內不斷取得創新成果,才能為國家電力科技的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