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經濟“三季報”陸續出爐。截至10月27日,除西藏外,30個省份發布的前三季度經濟運行數據顯示,各地經濟總體保持恢復態勢,經濟結構繼續優化,發展質量不斷提升,為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提供了堅實保障。
經濟穩定恢復態勢延續
從地區生產總值看,廣東、江蘇、山東繼續穩居前三。前三季度,廣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8009.86億元,江蘇、山東分別為84895.7億元和60439.2億元。浙江、河南地區生產總值分別超過了5萬億元和4萬億元,總量超過3萬億元的還包括四川、福建、湖北、湖南、安徽和上海等地。
湖北、海南、北京、浙江、山西、江蘇、安徽、江西、重慶、山東、上海11個省份同比增速跑贏或持平于全國9.8%的增速。其中,東部地區省份6個,中部地區4個,西部地區1個。
在四大板塊中,中部地區表現搶眼。前三季度,湖北省以18.7%的同比增速繼續居首,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731.56億元。湖北省統計局黨組成員、總統計師葉福生表示,今年,湖北經濟全面穩定恢復快速增長,一季度“高開高走”,二季度“半程精彩”,三季度“加壓企穩”,發展韌性持續顯現。前三季度,山西同比增長10.5%,安徽、江西同比增速均為10.2%,高于全國平均增速,湖南、河南同比分別增長8.9%和7.1%。
東部地區恢復勢頭向好,海南同比增長12.8%,增速僅次于湖北,北京、浙江、江蘇、山東、上海分別同比增長10.7%、10.6%、10.2%、9.9%、9.8%,高于或持平于全國平均增速。西部地區中,重慶同比增長9.9%,四川、廣西分別同比增長9.3%、9.0%,內蒙古、陜西、青海同比增速分別為7.8%、7.0%和6.7%。東北三省中,黑龍江、吉林、遼寧分別同比增長8.0%、7.8%和7.4%。
結構調整步伐加快
前三季度,各地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進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發展動能持續增強。
重點行業提供了有力支撐。北京市工業生產增勢良好,高端產業發揮引領作用。前三季度,北京市醫藥制造業同比增長3.3倍,兩年平均增長1倍;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同比增長21.1%,兩年平均增長18.9%。今年,內蒙古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始終高于35%,貢獻率達73.3%。
轉型升級加快推進,產業結構更趨優化。上海市創新型、服務型、開放型、總部型、流量型“五型經濟”加快發展,前三季度金融業、批發零售業、信息服務業增加值分別增長7.3%、10.7%、12.5%,合計拉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3.7個百分點。山西省工業新動能增勢強勁,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中,非煤工業增長17.3%,明顯快于煤炭工業。
新產業新產品較快增長,新興動能不斷累積。江蘇省順應結構升級和消費需求的新興產品產量快速增長,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車同比增長2倍以上,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鋰離子電池、傳感器等產品分別增長72%、48.4%、59%和32.4%。江西省電子計算機整機、充電樁、工業機器人、稀土磁性材料產量分別增長188.6%、140.8%、102.9%、66.8%。湖南省集成電路產量增長83.2%,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增長12.7倍,鋰離子電池增長57.4%。
內外需求總體穩定
今年,各地積極構建新發展格局,需求結構持續改善,投資消費穩定恢復。
消費方面,升級類消費較快增長,線上消費持續活躍。前三季度,天津新能源汽車、金銀珠寶零售額增速均超過50%。山西省限額以上網絡零售額增長1.2倍,新能源汽車、可穿戴智能設備和智能手機零售額分別增長140.1%、149.3%和22.5%。海南省離島免稅品銷售額翻倍增長,拉動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0個百分點。北京市居民消費持續回暖,食品煙酒、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四類消費支出絕對額已超過2019年同期水平。
投資方面,投資結構持續優化,制造業和社會領域投資快速增長。前三季度,江蘇省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27.3%,增速高于全部投資20.6個百分點,拉動全部投資增長3.9個百分點;山東省“四新”經濟投資同比增長12.3%,兩年平均增長14.1%,占全部投資比重提高到50.2%;安徽省教育、衛生社會工作投資兩年平均增速均在30%以上;青海省固定資產投資中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投資同比增長1.7倍。
民間投資活力顯現。前三季度,江西省民間投資增長18.8%,占全部投資的66.6%,對全部投資增長的貢獻率為88.4%;湖北省民間投資同比增長36.8%,占全省投資比重達62.1%,分別比上年同期和2019年同期提高2.0個和1.3個百分點。
多地進出口保持快速增長。前三季度,安徽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34.6%,主要出口產品中,液晶顯示板出口增長2.2倍,汽車出口增長1.7倍;四川省9月份進出口、出口、進口值均創月度歷史新高。
前三季度經濟穩步恢復、質量提升,為全年經濟運行打下了良好基礎。四季度“收官之戰”如何發力?多省份相關人士表示,當前國際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較多,國內經濟恢復仍不穩固、不均衡,經濟平穩運行態勢仍需加強鞏固。(原載《經濟日報》2021年10月28日1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