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是一場沒有硝煙的脫貧攻堅戰(zhàn),我們是戰(zhàn)斗在最前線的戰(zhàn)士。”說起扶貧攻堅工作,國網甘肅劉家峽水電廠駐永靖縣羅山村工作隊隊長沈發(fā)貴自豪地這樣說。
羅山村位于永靖縣西南的大山深處,距縣城約25公里。全村共有5個自然社,總人口264戶998人,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96戶810人,是典型的深度貧困村。2013年,沈發(fā)貴作為國網甘肅劉家峽水電廠駐羅山村幫扶專職干部正式投身到羅山村的脫貧攻堅戰(zhàn)中。2017年8月,他擔任了羅山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
“記得2013年第一次繞著崎嶇的山路走了將近兩小時車程來到羅山村時,我被眼前這片貧瘠的土地深深震撼了,失望與失落伴隨著巨大的壓力壓在心頭。如此貧瘠、落后的山村如何幫?幫什么?怎么幫?責任與壓力很重。”回憶起當時來到羅山村的情境沈發(fā)貴感慨頗多。
經過一番深入思考,沈發(fā)貴感受到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擔當和責任,他暗暗下定決心,絕不能辜負廠領導和黨組織的信任和重托,不能辜負一名共產黨員的光榮稱號。他轉變角色,轉變態(tài)度,沉下心來,理清頭緒,決心努力干好扶貧工作,經受扶貧工作的風雨歷練,踐行自己的入黨誓言。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沈發(fā)貴自從2013年駐村后,在廠領導和黨組織的關懷指導下,克服種種困難,認真細致地開展調查研究,全面了解村情社況,業(yè)余時間加強扶貧政策的學習,從建檔立卡的條件、程序到各種會議的組織、召開,他不懂就問、虛心請教,做到手勤、腿勤和腦勤,邊學邊做,邊做邊想,還抽空去其他村學習先進經驗,很快進入了角色。俗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廣泛的調查了解,終于找到了村民致貧的深層次原因,那就是村民不僅缺技術,還觀念落后,有些村民還很懶惰。“等、靠、要”思想實實在在地存在著。
針對存在的問題,他和其他扶貧隊員一起深入田間地頭,走村串戶,與村民傾心交談,與農戶拉家常、謀發(fā)展,探索幫扶的具體措施。定期組織召開村社干部、黨員群眾代表大會,做宣傳動員工作和脫貧攻堅政策宣傳,多次舉辦養(yǎng)殖技術培訓,把增強貧困戶的內生動力作為工作重點,用身邊的先進典型,激勵引導貧困戶轉變等靠要思想,樹立自強自立脫貧致富的信心。一戶一戶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
羅達東是劉家峽水電廠幫扶的聯系戶,他有一雙勤勞的雙手,但苦于沒有機會和資金脫貧。沈發(fā)貴動員他做貧困戶中自力更生的脫貧致富帶頭人。經過多次鼓勵和支持,去年,羅達東流轉尕達峽土地400余畝,種植花椒樹300余畝,桃樹100余畝。今年羅達東的經濟林長勢良好。羅達東高興地說:“如果沒有劉電廠和扶貧干部的鼓勵和幫助,這么多的樹苗,配套的水利管網,我想都不敢想!”令人驚喜的是羅達東還添置了一輛小轎車。他說,貧困不是榮耀,靠自己的雙手脫離苦海才光榮。羅達東憨厚的笑容,就像羅山村溝溝梁梁上盛開的花,雖不嬌艷,卻使人心里暖暖的……
養(yǎng)殖良種豬是貧困戶吳更良一家唯一的經濟來源,一家人就靠養(yǎng)豬賣豬肉的收入勉強維持生計,但今年豬肉市場競爭壓力大,有很多豬肉賣不出去,他打電話向沈發(fā)貴求助,得知這一情況后,沈發(fā)貴心里很焦急。但個人能力有限,他求助同事、求助朋友、求助微信朋友圈,幫助解決了吳更良一家的燃眉之急。
貧困戶張順喜原先在村里打零工,種著兩畝地,生活過得很拮據。面對讀大學的兒子,高額的學費無從籌措。得知情況后,沈發(fā)貴同駐村隊員多次上門開導、鼓勵,得知他有養(yǎng)羊、養(yǎng)雞的經驗,便幫他規(guī)劃院落、圈舍,爭取到縣里的2萬元產業(yè)穩(wěn)固項目,并鼓勵他參加村里合作社的“散養(yǎng)土雞+農戶”項目。如今已經成了羅山村九社的養(yǎng)殖大戶,年收入有7萬余元。看著滿院的雞、羊,張順喜充滿信心地說:“黨的政策這么好,我還要加把勁,日子一定會越過越紅火!”
產業(yè)培育作為促進羅山村經濟增長的主攻方向,沈發(fā)貴積極協調推進永靖縣實施的產業(yè)提升工程和產業(yè)扶貧到戶項目,開展牛羊養(yǎng)殖,旱作農業(yè)、高原夏菜種植等項目,截至目前,該村已形成了良好的種養(yǎng)殖勢頭,全村現有養(yǎng)殖大戶30戶,種植大戶20戶。去年又探索實施了花椒經濟林培育項目,整合發(fā)動各方力量和全村群眾,克服困難,嚴把苗木調運、整地栽植、后期管護及工程施工質量。栽植花椒苗10.2萬株1600余畝,試種桃樹苗0.15萬株,新建和修整農路9公里,修整水毀農田60余畝,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百姓能穩(wěn)步走上幸福的小康路。
春去秋來,寒來暑往,2019年羅山村順利通過各級驗收,實現了脫貧摘帽,沈發(fā)貴也兌現了他對群眾和劉電廠黨組織的承諾。扶貧的路上,有困難、有挫折,沈發(fā)貴認準了一條,就是一切以村民的利益為出發(fā)點。通過一點一滴的努力,切實幫助村民解決了生產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在不知不覺中收獲了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同時也分享著他們脫貧致富的喜悅和發(fā)自內心的笑容。他說:“七年時間真是彈指一揮間,每天和村民在一起,看著他們日子一天天好起來,真是由衷地高興,我感覺自己就是他們中的一員,對羅山村我現在真是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