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大數據中心主任、黨委書記 沈亮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大數據中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安全生產的重要論述,深入踐行公司安全文化建設實施意見,結合國網大數據中心“一機構三平臺”定位,厚植“安全合規”文化,促進安全文化“軟實力”提升,保障公司數據資產安全穩定運營。
堅持“兩個至上”理念,牢固樹立安全生產意識。
將“兩個至上”入腦入心。公司黨組堅持“兩個至上”,統籌發展與安全,發布十個核心安全理念,促進安全理念、安全意識深入人心。國網大數據中心緊密圍繞公司部署,扎實開展安全文化建設,通過黨委會“第一議題”、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專題黨委會、安委會、黨支部集中學習等形式,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安全生產的重要論述,讓“兩個至上”融入各項工作,融入每一名干部員工的思想認識、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牢固樹立“事前預防”意識,聚焦網絡與數據安全、業務運營安全等主要風險,指導開展風險隱患排查整治與反違章工作,促進安全生產意識入腦入心、落到實處。深化落實安全生產理念再學習再宣貫,開展“全員安全大講堂”活動,做到各級領導干部帶頭講、管理人員深入講、一線人員互動講,從全員認知、觀念、言行方面統一安全價值理念,進一步強化全員安全生產意識,營造“人人安全、我要安全”的安全生產濃厚氛圍。
強化崗位安全責任落實,牢牢扛起安全生產責任。
安全責任落實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基礎和前提,對于防范事故保障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國網大數據中心結合公司安全履責要求和中心安全生產實際,統籌謀劃、注重實踐,重點發揮領導干部及安全團隊帶頭作用,形成“由點及面”長效引領機制,帶動廣大員工切實落實自身安全責任,確保各崗位、各環節安全生產責任落實到位。深入落實安全“照單履責”機制,制定各級主要負責人“兩個清單”及全員崗位安全責任清單,開展安全責任及履責要點宣貫,強化安全履責執行力。創新“安全履責六盒”機制,做好履責檢查跟蹤與履責記錄留存,全面落實安全責任履責盡責。壓緊壓實領導干部率先垂范責任,推動各級領導干部下基層、下現場,實地開展安全隱患排查與治理工作,解決基層一線存在的安全生產難點、堵點和痛點。發揮安全專家團隊作用,依托中心安全專家、安委會聯絡員、專(兼)職安全員、網絡安全紅藍隊伍、應急基干隊伍等,形成安全文化體系建設柔性團隊,指導廣大干部員工在日常工作中深化安全責任落實。
打造特色安全文化價值體系,突出數據安全合規文化。
要建設具有“凝聚力”的安全文化,重點在于結合業務發展方向與安全生產實際,只有扎根于業務發展、融合業務特色的安全文化才能更好指導安全實踐。國網大數據中心貫徹落實公司安全文化建設規劃工作部署,結合中心數據資產運營業務發展特點,進一步深化踐行中心企業文化體系中“安全合規”理念,建立健全安全文化體系。夯實數據安全合規文化價值體系建設基礎,守好網絡數據安全紅線,強化數據安全防護能力,筑牢覆蓋數據全周期的安全防線,明確以數據安全防護為特點的安全愿景、安全使命、安全目標、安全方針及安全理念,形成全面覆蓋、重點突出的特色安全文化價值體系。強化數據安全合規文化價值體系宣貫落實,發布特色安全文化價值體系,強化安全文化價值體系精神內涵宣傳,使安全文化價值體系深入人心。全面實施業務流程安全嵌入管理,按月開展安全質效評價,重點做好核心數據業務流程覆蓋情況與內嵌安全合規要求的執行落實情況檢查,支撐公司數據規范處理,保障公司數據資產安全。深入踐行數據安全合規業務融合,中心建立數據合規管理制度,形成數據合規“四庫”,即義務庫、風險庫、制度庫和指引庫。將數據合規審查作為必經程序嵌入經營管理流程,完善審查標準、流程、重點等,持續深化依法合規管理,在數據合規管理中,做到數據內部使用有權限,外部發布有紀律,防止敏感數據泄露。
豐富安全文化教育培訓形式,深化安全文化培訓實踐。
安全文化教育是安全文化廣泛傳播的重要措施,也是安全文化落地實踐的重要保障。要實現安全文化教育入腦入心,既要在常態教育培訓上下足功夫,又要在實戰練兵中深化應用,讓全體干部員工在實際工作中貫徹安全理念、實踐安全方法,才能真正將安全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國網大數據中心高度重視安全文化教育,通過形式多樣、貼近員工工作實際的培訓方式提升安全文化教育培訓質效。推動移動化安全學習平臺應用,通過移動端安全知識學習平臺,實現“安全每日學練”、安全小課堂與常態安規考試知識學習,通過線上方式將安全工作要求落實到一線、推進至供應鏈。提升全員安全攻防實戰能力,面向全員定期開展安全管理攻防、網絡安全攻防等實戰活動,鼓勵全員主動開展數據安全漏洞挖掘、隱患排查,常態開展對抗性運行運維、網絡安全實戰演練,通過實戰練兵強化安全培訓效果,以對抗促安全,提升全員應急處置、安全保障能力水平。
國網大數據中心以久久為功的韌勁,全力以赴抓好安全文化建設工作,厚植“安全合規”文化,保障公司數據資產安全運營,為加快推進公司數字化轉型、全面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互聯網企業貢獻力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