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力小于5級,通信聯絡通暢,可以開機。”11月14日8時30分,在海拔2600米的四川布拖縣九都鎮洛子村,±800千伏白鶴灘—浙江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川1標段正在開展最后的放線作業。隨著開工指令下達,張力機發出陣陣轟鳴,3個走板各牽引2根導線緩緩移動。
±800千伏白鶴灘—浙江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起于四川涼山白鶴灘二期換流站,途經四川、重慶、湖北、安徽、浙江等5省(直轄市),止于浙江杭州浙北換流站,線路全長2120千米,輸電能力800萬千瓦,可將白鶴灘水電站發出的清潔電力送至華東地區。其中,該工程川1標段穿越四川大涼山,沿線海拔高、地形復雜,且山區氣候多變,整體施工難度大。
“本次放線的區段僅長1.1千米,但要跨越500千伏鶴普線。”川1標段項目經理王培介紹,該區段是川1標段最后一個放線區段,其余部分已于8月完成主體施工。施工項目部按照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施工安排,兩次優化施工組織和施工方案,將放線段長度由7.8千米縮短至3.6千米,再縮短至1.1千米。
“霧氣很大,能見度不超過100米,牽引速度不要太快。”隨著導線的送出,張力場技術員巫恒一邊通過智能放線系統觀察牽引走板和導線的行進狀態,一邊使用對講機與牽引場的現場負責人吳庭國保持溝通。
川1標段建設中應用的智能放線系統,全名為全景可視化及智能仿真張力放線系統,由四川送變電建設有限公司自主研發。與傳統的輸電線路張力放線在沿線塔位設置專人監護并報送放線情況的方式相比較,該系統在張力場、牽引場等關鍵位置設置了傳感器和攝像頭,可以實時監控滑車、走板等關鍵設備的工作狀態,并將相關數據集成到現場控制指揮中心,為安全高效推進施工提供決策依據。
“運用全景可視化及智能仿真張力放線系統,減少了由于實時信息獲取不及時等,可能造成的跨越安全距離不足、導線跳槽、走板翻轉等隱患。”王培說,“還讓我們破解了大霧天氣無法開展導線展放作業的老問題。”
“走板已經跨越500千伏鶴普線,導線最低點滿足該跨越點的凈空距離。”
“導線已翻過鐵塔滑車。”
“張力已調整到合適區間,可以進行導線錨固。”
……
隨著巫恒不斷使用對講機報送放線進度,9時48分,第一極6根子導線僅用78分鐘便全部牽引到位。此時,山坳中仍大霧彌漫,能見度不超過200米,站在鐵塔下都看不清塔頂的情況。
“這段時間,山里的天氣都是這樣,上午大霧,中午才開始放晴,一天內溫差接近20攝氏度。”王培說,“運用了全景可視化及智能仿真張力放線系統,操作人員在現場控制指揮中心內就可以準確掌握整個放線過程。”
全景可視化及智能仿真張力放線系統的應用不僅大幅提高了施工效率,也減少了導線展放過程中張力場、牽引場及沿線塔位投入的人員數量,提升了整個放線過程的安全性,具有較強的推廣性。
11月15日8時30分,川1標段最后放線區段的第二極導線開始展放。9時36分,第二極導線順利牽引到目標鐵塔。至此,±800千伏白鶴灘—浙江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線路全線貫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