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電網廣西南寧供電局派駐上林云桃村第一書記黃建敏和村民一起包粽子。(敬敏 攝)
南方電網廣西百色田陽供電局五村供電所員工到當地扶貧項目華潤養雞場進行安全用電檢查。(陳伯鑫 攝)
本網訊 電量是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也是顯示脫貧攻堅成效的重要標尺。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今年1月公布的精準扶貧用電監測大數據顯示,2020年雖受疫情影響,但廣西壯族自治區最后宣布出列的三江侗族自治縣、隆林各族自治縣、都安瑤族自治縣等8個縣,2020年總供電量比去年同期增長15.9%,直觀反映了脫貧攻堅成果。
電關系千家萬戶,連接千家萬戶。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基于智能電表、低壓集抄全覆蓋,充分運用計量自動化系統對用電數據的實時、精準采集,建立精準扶貧用電監測系統,對供電轄區范圍內的原貧困村及用戶用電進行在線監測分析,勾勒出全區脫貧攻堅的用電“實景圖”,為輔助政府科學決策和社會治理提供數據支撐。
數讀貧困地區生活變化:從滿足需求到擴大內需
“八有一超”是貧困戶脫貧摘帽的標準指標,其中“有電用”是一項重要指標。
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深度挖掘電力大數據價值,從貧困地區產業用電、居民用電、用戶數增長等的縱向、橫向比較,客觀反映脫貧攻堅成效。從2017年至2020年的用電量看,用戶電量每年兩位數增長,用戶月均電量總增長率達到了32.04%。
該公司計量中心技術專家蔣雯倩分析道:“貧困地區生活用電量逐年遞增,折射出群眾生活大幅改善,刺激了用電需求,而農網改造升級工程力度加大,極大地釋放了用電潛力。”
從用電變化趨勢看,摘掉“窮帽子”后,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得到滿足,進而刺激更多需求,推動農村消費將成為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像東蘭縣曾經貧困發生率最高的坡索村,2016年底摘帽,如今更是煥然一新。“現在村里每家每戶住新房子,都有電視機、冰箱、洗衣機各種各樣的電器,生活越來越好了,和城里沒什么區別,”坡索村村民覃金瑛說。2020年,該村的用電量比2016年同比增長54.62%。
據統計,全區2017年有42個原貧困村用電增幅超過10%,而2020年有111個增幅超10%。
數讀扶貧產業迅速發展:為經濟內循環提供新支點
從全區貧困地區用電類別看,大工業用電和農業灌溉行業發展的用電增長較快,2019年和2020年年環比增長率均超100%。這反映的是我區大力發展“造血式扶貧”帶動了產業發展,以及電力、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助力。
在東蘭縣,產業扶貧項目主要涵蓋烏雞養殖、桑蠶養殖、食用菌種植、魚類養殖等。從產業扶貧的總用電量來看,占比最大的是食用菌,為90.35%,其次是烏雞養殖,為9.05%。
東蘭縣三石鎮食用菌基地于2020年投入用電,育菌房等車間控溫控濕24小時運轉,年用電量達到了361萬千瓦時。基地可實現日產3萬棒、年產240萬公斤食用菌鮮菇目標,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幫助村集體經濟增收。
從電量增長趨勢看,扶貧產業的不斷壯大,“土貨”產銷鏈不斷暢通,成為刺激經濟內循環的一個重要支點。像“東蘭三寶”之一的烏雞,已經成為東蘭縣脫貧攻堅主打產業,年產值達1.38億元,純利潤3275萬元。東蘭烏雞還通過冷鏈運輸、產品深加工等渠道,走上北京等各大城市的餐桌。
用電大數據精準畫像:助力提高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
據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計量中心黨支部書記李斌介紹,該公司對比用電數據,對用戶分類畫像,將居民生活日均電量分為4個檔,建立用戶用電量與生活水平相對應的反饋機制,為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提升提供數據支撐。
第一檔用戶每天平均用電2度以下,多為外出務工者;第二檔為2到4度,以小家電為主,生活水平有待提高;第三檔為4到6度,除了小家電,還有空調等大功率電器,生活水平較好;第四檔為6度以上,除了家電,還有小型加工、家庭養殖等小產業,用電水平基本與城市持平,生活質量較高。
在精準扶貧用電監測系統上,餅狀圖實時展示各檔用電情況。蔣雯倩說:“目前,第三、四檔用戶占比較大,分別達到13.41%、36.56%。”2017年至2020年期間,第一檔用戶呈現穩定趨勢,第二檔逐步走低,而三、四檔用戶呈上升態勢,印證了脫貧攻堅為老百姓帶來美好生活。
“我們通過精準扶貧用電監測,透析產業到居民用電的變化趨勢,掌握我們承接的幫扶點的實際情況,并與其他先進示范村對標對表,鞏固扶貧成果。”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扶貧辦副主任劉德文說,“我們也希望運用用電大數據,助力政府精準實施防止返貧幫扶機制,為鄉村振興提供科學依據。”(韋露 徐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