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歲末年初,一場來勢洶涌的新型冠狀病毒肆虐武漢,席卷全國,一場關系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疫情防控戰正在如火如荼進行,疫情防控形勢日趨嚴峻,一場沒有硝煙的疫情攻堅戰全面打響。為保障在京全體員工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先一科技公司北京綜合事務部經理段國鋒成為最美“逆行者”,他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第一時間投入公司疫情防控工作一線,守土盡責,不負初心,為實現疫情防控“雙零”目標作出了積極貢獻。
他全力備戰。1月底疫情形勢已經開始嚴峻,全國各地對口罩、酒精、消毒水等防疫物資需求激增,為了給即將返工的員工提供安全的辦公環境、生活環境,準備防疫物資成了最緊要的最迫切的事情。1月27日大年初三,段國鋒同志正在河南洛陽老家休假,各方面信息顯示,疫情處于上升趨勢,北京辦公室沒有任何防疫物資儲備,返工后員工的安全怎么辦?防護怎么辦?憑著多年的經驗,他感到貯備防疫物資是第一要事,于是他果斷放棄與家人的團聚,不顧家人的勸阻,自行驅車1000余公里,提前三天結束假期回到公司崗位。到達北京后,他冒著風險、馬不停蹄地跑遍北京市區及周邊各大醫院、各大藥房,這里搶購一批口罩、那里搶購一批酒精、消毒水,三天時間,行程300余公里,最終順利完成了第一批防疫物資儲備,當3000只口罩、數十瓶酒精和消毒水整齊的放到公司倉庫的那一刻,才算稍微松了一口氣。段國鋒同志的這次“逆行”,為公司同事返崗做好了充足的物資準備和有效的安全保障。
他聞令而動。北京“新發地市場”曝出疫情后,數十名同事處于高風險區域、部分同事宿舍距疫情確診病例的“紅蓮市場”僅1.5公里的嚴峻局面,使得疫情防控工作變得空前緊張,首先這些宿舍不具備做飯條件,員工飲食困難;其次距離疫情爆發點過近使部分員工產生了較大的思想波動;再次如何保證這些員工的防疫安全成為重中之重,多個問題擺到了段國鋒的面前。為了解決這些員工的吃飯問題,段國鋒同志在第一時間聯系了四,五家相關餐飲企業和相關的街道居委會,并實地到餐飲企業調查,從飯菜原材料的采購到飯菜的制作再到飯菜的運送接受方式,甚至每日飯菜搭配都一一詳細問清,最終在得到安全保障的前提下,解決了數十名員工的就餐問題;面對員工的思想波動,段國鋒同志多次在疫情管理群宣講防疫知識、解讀上級政策,并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對部分員工進行了慰問,穩定了軍心,提高了員工的抗疫信心;為解決高風險地區員工的防疫安全問題,一方面段國鋒同志及時采購足量防疫物資并親自送至員工手中,另一方面加強對該地區員工的每日信息檢查力度、異常情況排查力度,全方面加強防疫監管力度。
他堅守一線。在京運維團隊負責保證集團公司總部信息化運維和IT設備運維工作的順利開展,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對如何保障該團隊的防疫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段國鋒密切關注公司所有在集團公司總部負責信息化運維人員的行程、體溫等重要動態信息,并認真做好職工核酸檢測排查、職工隔離、預防性消毒、防疫物資使用等工作;另一方面為了降低感染風險,他組織骨干員工采用私家車接送的通勤方式,每日奔波150余公里,確保住在北京各個方向的同事都能夠按時、安全地抵達集團公司,及時開展工作;同時始終保持與在京運維團隊的及時有效地溝通,隨時把握這些同事的思想動態和防疫需求。
他護航安全。在北京疫情攻堅戰中,段國鋒同志積極響應集團公司、華銀公司對公司在京人員疫情防控的通知和要求,迅速組織在京骨干成立華銀公司在京人員疫情防控工作組等十余個管理小組,制定了《應急處置方案》等數項防疫制度,對防疫管控工作實行網格化和地毯式管理。疫情爆發后,為了給華銀公司在京防疫工作提供強而有力數據信息支撐,加強華銀公司在京防疫工作的管控力度,需要及時、迅速、全面的采集所有員工及其共同居住者的信息,由于人數眾多信息量巨大,3月4日完成基礎信息采集工作時已經是凌晨4點。為了高效管理、細致管理,加強疫情防控力度,段國鋒同志明晰了各個管理小組的職責權限,明確骨干員工網格責任,把屬地管理責任進一步細化壓實,全公司劃分為十幾個網格,每個網格明確一兩名骨干員工包保,把疫情防控的各項任務都交給網格,像一顆顆旗子下在網格點上,時時掌握網格動態信息,及時把控公司防控情況:每天兩次上報所有人員的行程、體溫、通勤方式等基本信息、員工核酸檢測排查情況、共同居住者管理情況、員工隔離情況、防疫物資使用情況、辦公室與宿舍管理情況……隨時關注每個員工、每個共同居住者的信息,殫精竭慮、事無巨細,不落下每一點的異常信息。在企業微信里我們可以看到段國鋒同志在疫情期間的的某一周工作小結:處理工作會話1283次,用時720分鐘,最晚時間深夜11:42分,類似這樣的工作小結,不知在他的手機里還有多少。
大家都說他和去武漢的醫務人員一樣,是最美的“逆行者”,他卻說:“我沒有那么偉大,就是平凡人加上一份責任,堅守崗位,守土盡責,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為防疫防控添助力,守護我們必須守護的而已。”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