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國煤電核準量大幅增加,新項目核準達到近年來最高水平,這一現象引發廣泛關注。眾所周知,我國一直致力于推動能源結構調整。在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大背景下,會影響我國碳減排目標的實現嗎?
“雙碳”目標提出后,我國能源結構調整加速,煤電裝機增量呈現下降趨勢,2021年全國新增煤電投產裝機僅2803萬千瓦,為過往15年的最低水平。但根據北大能源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典型五省煤電發展現狀與轉型優化潛力研究》統計,2022年1月至11月,國內新核準煤電項目裝機總量已達6524萬千瓦,超過2021年核準總量的3倍。數據對比下,雖然已核準的裝機到投產尚需時日,但煤電裝機回暖態勢已明。
為何加強煤電機組建設力度?核心原因就是保障能源安全。過去兩年,區域性的用電緊張和烏克蘭危機引發的能源短缺,讓我們認識到:作為煤炭大國,煤電對保障我國電力供應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我國經濟社會還在快速發展,用電量還有很大增長空間。據預測,到2050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和人均用電量較目前將翻一番。由于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發電效率不高,短期內無法提供可靠的電力支撐,煤電裝機還需保持合理增長。
另一方面,煤電可有效緩解高峰時段和極端天氣下的電力保供壓力,也可為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并網提供支撐。從裝機量看,我國電力供應總體充足,但在實際運行中,高峰用電時段電力難以做到瞬時平衡。由于可再生能源“看天吃飯”的特性,關鍵時刻還得依靠煤電。數據顯示,2022年,夏季高峰時段全國最高負荷同比增長6.4%,煤電機組頂峰能力較2021年同期提升1.5億千瓦,在電力保供中發揮了“頂梁柱”作用。因此,無論是為電力供應兜底,還是支撐新能源增量發展,短期都離不開煤電。
雖然煤電裝機核準數量增加,但裝機質量也在大幅提升,并非如同過去粗放式“大上煤電”。在新核準的煤電項目中,大多數是100萬千瓦級別的大型先進燃煤發電機組,這些高效率的機組不僅煤耗更低,還可實現超低排放,早已不是從前的“污染大戶”。新建煤電機組的同時,我國也在關停落后的小煤電機組,這些機組普遍存在煤耗高、設備老舊、可靠性差等問題,許多省份都在“十三五”期間出臺了關于淘汰關停30萬千瓦以下燃煤機組的通知,并且給出了明確的量化目標。因此,“一增一減”也是推動煤電產能更新升級的重要一環。
除了機組結構的變化,此輪煤電投資的另一大亮點是煤電聯營。近一年內,國資委多次會議提及煤電聯營、煤電與可再生能源聯營,各大發電集團積極推進“兩個聯營”。長期以來,由于煤電價格“頂牛”,煤炭價格大漲時,發電企業無法通過電價疏導成本,企業就會大幅虧損。煤電聯營有望發揮產業鏈一體化優勢,保證煤炭供應穩定性、降低企業燃料成本,解決煤、電矛盾。煤電與可再生能源聯營則能有力支撐新能源大規模并網。
加大核準力度的同時,對于新增煤電項目并不是“一放了之”。發電利用小時數是判斷電廠利用效率的重要標準。2015年以來,我國火電機組利用小時數一直低于4500小時的紅線,說明行業整體利用效率并不高,煤電供給不足更多是結構性矛盾。當前各地新建的煤電機組如果利用小時數上不去,不僅將造成社會資源資金的巨大浪費,還會影響“雙碳”進程。各地應從長遠謀劃,對于新上項目科學論證、嚴格把關,平衡好煤電轉型優化與托底保供之間的關系,不能簡單地對煤電“開閘放水”。
新增煤電項目要做到“精準滴灌”,投放到需求最迫切的地方去。增強電力保供能力方面,要合理建設一批支撐性、調節性煤電機組。一部分布局在中東部電力負荷中心,作為本地支撐電源;另一部分布局在大型風光基地及周邊,為輸送新能源提供支撐和調節。此外,積極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及相關技術研發,大力推動存量煤電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三改聯動”,在保障電力穩定供應、促進新能源消納的基礎上,降低煤電行業排放水平。(經濟日報 王軼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