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國內首創重載鐵路基礎設施智能運維技術在國家能源集團朔黃鐵路發布,標志著我國智慧重載鐵路發展取得重大突破,將引領我國傳統重載鐵路進一步向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有力提高我國重載鐵路基礎設施運維水平和國際影響力。
圖為國家能源集團朔黃鐵路原平監控調度中心智能運維人員對智能集中管控平臺中的各類生產數據進行監控
國家能源集團朔黃鐵路是我國“西煤東運”第二大重載煤運通道,是國家能源運輸“大動脈”。近年來,隨著運量不斷提升,長大編組重載列車實現規模化常態化開行,朔黃鐵路原有的基礎設施運維模式面臨著新的挑戰。
“運營維護是保障鐵路安全不可或缺的舉措,以前我們都是依靠人工、經驗來做運維工作,不僅成本高,而且效率低,隨著技術的進步,智能化運維必須提上日程。”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學首席教授翟婉明說。
為此,國家能源集團在國內外首次立項,系統開展了重載鐵路基礎設施智能運維項目研究。經過3年的集智攻關、自主創新,成功研發出重載鐵路基礎設施智能運維技術。
“我們制定了系列基礎設施智能運維技術標準和規范,研發了一批基礎設施檢測監測新技術裝備,構建了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基礎設施智能運維技術體系和空天車地一體化的基礎設施檢測監測體系,建成了融合大數據、智能分析、地理信息服務的智能大腦平臺。”國家能源集團朔黃鐵路科技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同時,我們還在基礎設施數字孿生技術、狀態智能感知技術、智能評估與運維決策技術等方面成功取得突破,在基礎設施一體化生產作業管控流程方面進行了革新和優化。”
據介紹,重載鐵路基礎設施智能運維技術由智能運維系統和智能大腦平臺兩部分組成。智能大腦平臺目前已接入既有業務系統19個,形成數據集20余個,研發新算法132余項,構建模型15個,智能運維系統的五大模塊可提供近800項應用功能,滿足各級用戶管理、生產工作需求。
重載鐵路基礎設施智能運維系統和智能大腦平臺建設,有效彌補了傳統運維模式的不足,基礎設施維修天窗、人員、設備等資源實現高效共用,生產作業效率、設備質量保持能力、運營安全保障能力顯著提升,為基礎設施設備“狀態修”推進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