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過寒露,北方地區寒意肆起,社會用暖、用電耗煤逐日遞增。作為能源央企,國家電投全力以赴做好能源保供工作,強化燃料供應保障,推進自有煤增產增供,截至11月13日,整體電煤庫存1801萬噸,可用天數40天,為今冬明春安全保供多發電、多供暖創造良好條件。同時,發揮新能源項目保供作用,加強在建電源項目管理,探索多種可再生能源保供新路徑。
在河北省承德平泉市小寺溝鎮,當地百姓用上了“分布式光伏+電取暖”用能模式。村民在家中安裝電采暖設備的同時加裝了屋頂光伏發電板,發電板產生的電能優先供給村民取暖,多余電能上送至電網。該項目每年貢獻綠色電力約900萬千瓦時,為小寺溝鎮1656戶村民額外增加99.36萬元的清潔取暖補貼收入。
“過去我們在家里燒煤取暖,墻都熏黑了,現在用上了光伏取暖,在家就能發電,家里很暖和、很舒服。”河北省承德平泉市小寺溝鎮村民說。
這套由國家電投建設的“分布式光伏+電取暖”模式與煤改氣、煤改電其他取暖方式相比,具有清潔無污染、利用效率高、施工難度小等諸多優點,這種新型發電+采暖模式可建設、可持續、可復制、可推廣,能夠進一步滿足農村日益增長的供暖需求。
在太行山一帶,當地百姓也同樣體驗到了“光伏+電取暖”模式的溫暖與便利。河北保定淶源地處太行深山區,平均海拔超1000米,自然條件惡劣,但擁有極為充沛的光照資源。國家電投利用建筑閑置屋頂面積為當地居民安裝屋頂光伏,不僅不需要村民出錢,村民每年還能獲得租金,抵消大部分取暖費。
目前,國家電投已在河北承德、唐山、保定等地實施“光伏+電取暖”模式,惠及6個縣6368戶百姓。
除此之外,還有更多新型供熱模式為北方清潔供暖提供全新供熱方案。基于北方城鄉自然稟賦、氣候條件、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國家電投創新空氣能熱泵供暖、地熱供暖、風電+供暖、光伏+供暖、生物質摻燒供暖、大溫差改造6種新型供暖模式,成功落地多個極具示范性的綠能供熱樣板。
在雄安新區,國家電投建成的郊野公園管護用房“地熱供暖+多能互補”項目于2021年12月31日投入運行,可有效降低用戶用能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目前,該項目已完成機組保養和設備輪換實驗,設備狀況良好,預計今年冬天11月15日開始供暖,溫度將保持在21-22度左右。
不再需要燒煤,憑借風電供暖,享受到了和市區同樣的供暖服務。每當談起供暖情況,內蒙古扎魯特旗的居民們都贊不絕口。這份“溫暖”源于國家電投內蒙古公司扎魯特旗供熱站。該供熱站供熱能力共56.7萬平方米,能夠源源不斷將清潔能源的“熱量”輸送到1.2萬戶5萬居民家中。“咋也沒想到吹了一輩子的山風,現在能供暖了,整個冬季室溫平均可達到24.5攝氏度。”內蒙古扎魯特旗居民說。
通遼市扎魯特旗地處蒙東高寒地區,冬季異常寒冷干燥,最低氣溫達零下30攝氏度,取暖期長達6個月。一直以來,燃煤鍋爐供暖是這里的主要供暖方式,但環境污染大、覆蓋面積小、供熱溫度長期不達標。國家電投基于當地能源結構特點和供暖實際,推廣實施“以電代煤”。
扎魯特旗風電場場長賁星表示:“相比常見的燃煤鍋爐供暖,這次采用的是使用壽命長、耗能低、升溫快,可連續不間斷工作的清潔能源供暖方式——蓄熱式電鍋爐供暖,能夠實現‘停電不停暖’,保障了供暖的穩定性、連續性。”
該模式在給鎮里帶來溫暖便利的同時,一筆經濟賬單更惹人注目。經過測算,一個供暖季期間,可節約標煤8152.6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萬噸,節約資金840萬元。這份看得見的實惠,不僅省下了真金白銀,也體現了國家電投助力地方綠色發展的擔當與使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