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煙臺海陽市南部海域的華能山東半島南4號海上風電場上,一臺臺百米高的白色風機日夜迎風轉動,將綠色電能源源不斷地送往千家萬戶。
2021年9月12日,山東省第一度海上風電在這里發出。投產僅兩周年,黃海之濱的這顆“新星”就交出了亮眼成績單:累計發電15.47億千瓦時,可節約標煤46.52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27.47萬噸,可滿足60萬家庭一年用電量,平均設備可利用率達高99.65%……
風從海上來,帶來的是“綠電”,更是希望。
好風還須憑借力
蕭蕭海風,轉化為一度度清潔電能的背后,是如何完成“借風使力”的?
答案在工作人員700多個日夜的堅守中。
風電場工作人員表示,讓設備運行最健康、資源利用最充分、日常管理最精細,是他們基本目標。
設備在海上運轉,設備隱患排查治理至關重要。風電場為每臺風機建立“健康病例”檔案,利用小風天氣時機,合理安排風場檢修維護。大風天氣下,則“借風使力”,充分釋放發電機組最大效能,爭取機組滿負荷運行。風場投運以來,兩次月發電量破億千瓦時,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科技護航風機旋轉
白色的風機隨風而動,已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而這美麗和諧畫面的背后,是牢牢豎起的安全網在“保駕護航”。
投運兩年來,風場未發生任何安全事故,風機可利用率常年保持在99.6%以上。截至2023年9月12日,風電場實現連續安全生產725天。
工作人員向記者道出了安全生產的秘密:“我們始終堅持創新引領、科技賦能,通過使用紅外成像等技術,實時監測設備狀態,精準定位隱患部位,有效提升設備可利用率。”不僅如此,他們還與煙臺海事局聯合建成我國北方首個海上風電場“電子圍欄”自主監控管理系統,對進入風場的船舶進行安全管控,通過小目標雷達系統和高頻語音系統,實現風場安全管理零盲區。
“海上升壓站、風電機組分別安裝了安全監測系統,對鋼管樁傾斜、風機基礎應力及應變、風機基礎振動等200多項重要數據實時監測,實現了海上無人值守、智能安全管控。”工作人員表示。
一體推進走向“深綠”
作為全國首個風光儲一體化風電場,華能山東半島南4號海上風電場在源源不斷地發出綠色電能的同時,采用光伏、風電、儲能相結合的方式,實現了經濟效益最大化。
風場陸上運維中心屋頂裝設的157千瓦的光伏板,兩年來累計發電量41萬千瓦時,直接轉化為風場日常用電,可降低運維成本30余萬元。儲能電站是新能源發展的關鍵,在確保風電機組正常運行的同時,風場不斷加強儲能電站管理、運行和維護,保障儲能系統安全穩定運行。截至目前,儲能電站安全運行725天,總充電量102.85萬千瓦時,總放電量96.78萬千瓦時。華能山東半島南4號海上風電場獲得了“2023年度中國電力優質工程獎”“2022年度‘5A’級風電場”等多項榮譽。
海上風起“綠電”來。不停旋轉的風機,發出更多的“綠電”,正載著無限希望,隨風而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