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3日,在能源雜志主辦的“中國新能源電力圓桌”2020年終線上座談會上,遠景能源高級副總裁田慶軍分享了對于2021年及“3060”目標下新能源行業的發展策略與建議。他認為,碳中和目標給新能源行業帶來史無前例的利好,但行業暴露出的低質低價、產能過剩、消納困難等問題仍不容忽視。
以下為田慶軍發言全文:
2020年,中國風電創造了奇跡,一年并網量超過了歷史上三年的總和。這對行業來講是巨大的利好,但我們也看到很多潛在的風險。
一是電網消納的挑戰會很大。7000多萬千瓦的風電加上光伏,相當于過去三年電網對新能源消納的并網量。我們非常擔心限電,或者某種形式的“限電”會卷土重來,這需要引起行業的關注。
二是去年搶裝過程中,有一些工程與設備質量存在隱患,需要高度關注。尤其由于去年搶裝需要,行業所有產能開足馬力,產品質量魚目混珠。據我所知,今年1月份,已經有去年搶裝的風機開始暴露產品質量問題,未來行業高質量發展面臨巨大的挑戰。
三是存在產能過剩的風險。去年搶裝加快了零部件國產化替代的步伐,產業鏈上下游快速繁榮,這本是一個利好消息,但未來幾年是否還能繼續保持這樣大的需求和產量?產能過剩的風險需要引起行業關注。
的確,碳中和目標的提出,對新能源行業是史無前例的利好。這點可以從行業的態度和資本市場的反應中看出。根據我們不完全的統計,近期主要電力央企“十四五”期間新能源投資計劃已經超過了5億千瓦,算下來平均每年超過1億千瓦,這還不包含一些地方國企和電力投資企業的投資規劃,巨大的市場確實令人振奮。
但不容忽視的是,風機低質低價的情況可能蔓延。在過去兩個月的投標中,有些項目的風機價格已經下探到2700元/千瓦左右。雖然對于開發商來講,低價短期內可以降低度電成本,但如果把全生命周期的系統風險、質量風險算進去,得不償失。價格戰對行業長期發展非常不利。
風電發展在短期之內仍然面臨土地和消納挑戰。我們總說中國地大物博,土地資源非常豐富,但事實上,在具體的項目開發中,由于眾多的因素需要考慮,找到合適的機位并不容易。再有就是消納,有些地方政府非常支持風電,但是當地電網對風電提出了一些限制,政府無法進行硬性干預。這會制約風電下一步規模化的發展。
我個人判斷,2021年風電新增并網可能會有較大下滑,預計會下跌到30GW左右。其中,陸上裝機包括去年招標轉平價的項目、跨年交付的項目,再加上今年年初剛招標并將在今年轉化為吊裝的項目,大概有20-30GW。海上風電迎來最后一年搶裝,預計有3-5GW。聯系剛剛提到的產能、價格、質量等問題,非常需要引起行業重視。
風電回歸“三北”勢頭猛烈, 內蒙、甘肅、新疆、東北三省成為央企等大開發商爭奪熱點,但速度過快會導致后期消納問題的爆發。我們呼吁,加快中東南部分散式風電的發展,讓它成為中國風電規?;l展的一個重要補充。要降低中東南分散式風電開發的門檻,理順關鍵環節,引入備案制,提高建設效率。
建議海上風電省補要加碼。只有海上風電規?;l展起來,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經濟發達地區、電力負荷大省清潔能源轉型的需求。廣東省省補出臺后,靜態收益來看,一度電相當于補貼2-3分錢,動態收益來看,可能有4-5分錢,但是這離海上風電平價還有很大的差距,希望各省加大對海上風電的補貼,在國補取消后,扶上馬再送一程。
我們呼吁盡快明確儲能身份,相關政策也要提上日程。新能源在電源側配備電化學儲能是未來發展的趨勢,但如果只作為簡單的配套,就沒有辦法充分發揮它的價值,只有讓儲能參與到電力交易中去,才符合長期市場導向。否則現有的源網荷儲一體化這種模式也很難盈利。另外,我們特別提醒行業要高度關注儲能的安全性,目前電化學儲能行業剛剛起步,產品質量良莠不齊,技術差異非常大,為未來埋下巨大安全隱患。
最后,“十四五”期間建議國家加快碳稅和綠證的推出,對地方政府進行相關考核,調動政府對新能源發展的主觀積極性。
來源:能源雜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