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驕陽似火。烈日高溫下,昌邑市北部渤海萊州灣海域,施工人員與太陽并肩、與時間賽跑,爭分奪秒搶工期,加班加點趕進度,吹響向海“攬”風新號角。近日,隨著第三臺風機吊裝完成,山東昌邑海洋牧場與三峽300兆瓦海上風電融合試驗示范項目(簡稱“山東昌邑海上風電項目”)建設如火如荼推進,加速向年底全容量并網發電沖刺。
據悉,山東昌邑海上風電項目由三峽能源山東分公司投資建設,總投資約36億元,總裝機容量300兆瓦,計劃建設50臺6兆瓦風電機組及一座海上220千伏升壓站。項目建設期間可提供就業崗位1500余個,帶動當地就業約1200人。建成投運后,年可發電9.4億千瓦時,年可替代標煤約29萬噸,減排二氧化碳79萬噸。
“在烈日熱浪‘烤’驗下,施工單位加足馬力,以時不我待的奮斗姿態,全力搶抓海上風電施工窗口期,奮力沖刺每個建設節點。目前,項目已完成24個機位基礎沉樁及3臺風機吊裝。”項目負責人介紹,項目堅持質效優先,根據風資源、水文、場址等特點,合理選配風機機組及配套設施,優化項目設計,提高發電能力。堅持機制推進,建立月調度、周會商、日跟蹤制度,召開“海上風電建設月度推進會”“昌邑海上風電項目建設專題協調推進會”,及時解決船舶調度、二次電源柜分組吊裝等7項難題;建立設備催繳催付管理、設備供應商點對點聯絡等機制,設備催繳分包到人、駐廠監造,確保及時到位。堅持統籌兼顧,按照設備分期、分批到貨特點,優化工序,穿插施工,搶抓節點,從速從快推進海上風機、陸上升壓站、風場監控一體化系統等設施建設。
項目建設還兼顧生態與發展,創新探索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深度融合的發展方式,在風機基礎周圍50米海域內布置養殖區,采取投放產卵礁、集魚礁、海珍品礁等措施,集聚、增殖魚類,為魚類、貝類和藻類等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棲息和產卵場所,推進“水上水下立體開發利用”,打造“綠色能源+藍色糧倉”新樣板。同步啟用海上環境觀測監測站,動態監測項目建設對水流、水質、海洋自我調節能力及鳥類、海洋生物繁殖的影響,評估海洋牧場改善修復生態環境效果,為探索現代能源體系與海洋生態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提供可靠依據。
“‘十四五’期間,山東堅持把發展海上風電作為推進能源綠色轉型的重要抓手,加快推進海上風電高質量規模化開發。”省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處負責人介紹,山東布局以渤中、半島南、半島北三大片區為重點的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總規模3500萬千瓦,被列為國家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五大海上風電基地之一。按照“早開工、早建成、早發電”要求,年內省管海域風電場址全部開工建設,開工規模540萬千瓦、建成并網200萬千瓦;到2025年,累計開工建設1200萬千瓦以上,建成并網800萬千瓦以上;到2030年,山東邁入全國海上風電發展第一方陣。
下一步,山東將依托海上風電項目,開展產業鏈精準招商,引進落地一批“龍頭型”企業、“補鏈式”項目,加快形成緊密配套、協同發展的良好產業生態,全力打造海上風電裝備全產業鏈條。同時,創新突破,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加快海上風電技術研發和科技創新,增強產業創新能力。推動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海上光伏融合發展,助力能源結構綠色轉型和海洋強省建設。(記 者 左豐岐 通訊員 段文奇 寧鄯善 柏貞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