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這邊獨好。藍天白云下草木繁茂,大片稻田金黃稻浪起伏,又迎來一季豐收,西江鎮背坑村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山水田園景象。這正是江西水電在會昌承建礦山生態修復工程施工的縮影,表土裸露、水土流失嚴重、山體破損、地面塌陷的廢棄礦山得到修復,再現青山綠水,營造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
綜合施策 重塑綠水青山
江西省會昌縣因礦而興、也因礦過度開采造成了很多采砂場、采石場、磚廠等廢棄礦山的生態欠賬,資源枯竭后的礦場風光不再。是以,會昌縣致力于土地復墾生態修復,優化縣域自然資源空間布局,改善生態環境,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
2021年3月,江西水電以校企合作方式創新經營的模式,與江西應職院科技產業有限公司組成聯合體成功中標會昌礦山生態修復項目(EPC)總承包工程。項目建設地點分布在會昌縣19個鄉(鎮)115點位廢棄礦山,生態待修復面積累計3416畝。
會昌縣礦山生態修復項目是江西水電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進入礦山生態修復新領域的第一個項目。為響應會昌縣加快全縣生態文明建設,江西水電以央企的責任擔當,迅速組建施工項目部,于4月展開生態修復施工。針對礦點分布零散、交通不便等客觀困難,項目部探索實施礦山生態修復“一礦一策”實行分類管理,將全縣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繪制到一張圖上,嚴格動態管理。項目設計人員與工程技術人員除了實地考察外,還采用無人機進行地形勘測,并用電腦合成三維立體影像,更為直觀反映修復現場的實際情況。
根據每個待修復礦山現場地勢地貌、地質狀況等實際情況,項目部制定“一礦一策”實施方案,以“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耕則耕”為原則,分批次逐個點位推進礦山生態修復。綜合施策,按照草坡、稻田、人居環境提升的綜合整治思路進行全面規劃。增綠于山,還綠于民,重塑綠水青山。
“耕地+林地” 打造田園山水
“一年之前這里是一片廢棄礦區,并已列入為省級地質災害隱患點。一到大雨天,我們村部就派人來守著,大家生怕出現山體坍塌,連覺都睡不好。”礦山生態修復啟動后首批回村蓋樓房的西江鎮背坑村村民李龍生,站在自家新建的樓房背后,指著一大片金燦燦的稻田告訴大家。
在實施生態修復前,這片稻田還是一個廢棄煤矸石礦,采礦時留下大量露天采坑,破損山體極易產生崩塌、渣石流等地質災害,不僅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環境,加速了水土流失。很多民房背靠裸露的山體,一遇暴雨就有泥石滾落,很多居民因廢棄礦區存在地質災害危險搬離村莊。留在村莊里的大多數人家,是因家里比較貧困而未搬遷。
施工項目部根據事先制定的實施方案,在土地整理、邊坡生態恢復、植被重建、礦山環境污染治理等方面,形成一整套一體化生態修復技術與標準。結合實地地質環境,將原有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邊坡進行削坡處理后進行綠化,輔以水溝、擋土墻等,加強邊坡的穩定性。
同時合理調整場地高程,結合現場地形地貌將場地規劃成水田,建設環形田間道路,提升灌溉的條件,利用附近小河的水源提供水源保障。以“耕地+林地”的方式,復耕復綠、污染治理,共種植了1000余株花木,修整出30余畝稻田,打造出一幅特有“田園山水”畫。稻田當年播種喜獲豐收,晚稻畝產高達800余斤,經贛州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檢測,大米品質全部達到國家優質標準。
通過3個月的努力,項目部修復了背坑村廢棄礦場地質環境、土地功能,提升山體穩定性,保障了周邊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村里呈現山水田園、亭臺樓閣,環境變得比破壞前更好,很多村民又回到村里蓋房,營造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
土壤重構 助力鄉村振興
春山如笑,綠草如茵。“雙休日就帶孩子回來看看,這里的花又開了,稻子又黃了……”如今在周田鎮連豐村,經常會有人這樣自豪地向親友發出邀請。回村的人驚奇地發現,廢棄多年滿是泥濘和破爛磚頭的絲茅塘頁巖礦、連塘下磚廠頁巖礦兩座磚廠土壤重構修復之后,周邊樹木蔥蔥,層層疊疊,秀色奪人……廢棄的磚廠已然實現了由“荒蕪”到“綠地”的美麗嬗變,綠水青山重現了邊豐村人心底的夢。
去年8月,施工項目部啟動廢棄磚廠生態修復在施工人員要進駐連豐村時,村民因歷史遺留問題及對實施生態修復工作不了解,持觀望態度且不相信廢棄磚廠能得到修復,多次阻止施工隊進場。盡管項目部挨家挨戶去做工作,村民仍不為所動。“剛開始全村村民不相信,連我自己也不相信,這荒了四、五年的磚廠能改造成良田?”連豐村黨支部書記劉興澤開始也不相信。
在會昌縣自然資源局周田分中心的協調下,項目部先與村書記達成協議,再一家一戶地去做村民的工作。一切準備就緒后,施工隊對廢棄的兩個磚廠進行土地平整、邊坡防護、植被重建,將昔日被破壞的生態全面進行修復。栽樹、植草,一鍬鍬培土,一桶桶澆灌,每一個步驟嚴格按照方案執行。
為改變鄉村環境面貌,項目部主動無償幫助村民清理魚塘淤泥,變廢為寶用淤泥改良平整好稻田的土壤,還在魚塘建了一圈古色古香的防護柵欄,美化了村里的環境。此舉得到了連豐村全體村民的高度認可,使得后續的施工得到他們的大力支持。項目部還在村旁、山邊坡面鋪上可風化的生態袋,里面裝著花草種子。磚廠共開墾出水田80.3畝、旱地9.92畝、林草地13.24畝。為引水澆灌莊稼,還特地從雷公壩水庫干渠修建一條水渠,同時徹底解決了村里養殖用水難的問題。
如今磚廠樹木成行、綠草如茵,農耕道縱橫交錯。村民正在稻田里搶收稻子,展現出一幅生機盎然景象。江西水電人通過場地整治、土壤重構、生態復綠等手段,不僅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還助力連豐村種植、養殖等產業的發展,既新增了耕地面積,又增加了村集體和村民收入。
奮力圖治 撫平生態“瘡疤”
筠門嶺鎮民范村采石場地勢起伏較大,開采區形成的高陡邊坡很多,大多數都有四、五十米的高差。整個廢棄礦山無植被覆蓋,且有山泉水直接從山頂從上至下沖刷,水土流失十分嚴重。還有周田鎮寨下村采砂場面積16.69畝、周口鎮洛口村礦山面積38.57畝、白鵝鄉洋口村采石場面積33.57畝……在綠水青山中,一個個廢棄礦場很醒目地成了一塊塊生態“瘡疤”,成了視覺污染源。
項目部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奮力圖治,以綠色為底,還原自然生態。通過對各個修復點位的現場分析、討論,項目部將待修復礦場分三個區域進行生態修復治理。探索礦山復綠、農業用地、休閑林草園等10余種礦山環境治理模式,還總結了臺階式修復、平臺式治理、巖壁覆綠等多種治理方式。
現場運用專業技術,對廢棄山體采取清除危巖體、削坡,穩定邊坡消除地質災害隱患;采用掛網,客土噴播的形式進行邊坡綠化;根據地形完善道路系統、灌排系統;因地制宜進行地形整治、渣石土倒運、覆蓋耕植土,滿足耕種要求。項目部兼顧生態景觀建設和生態產業發展,將一塊塊“瘡疤”撫平,重塑“綠水青山”。
夏山如滴,筠門嶺村民何克榮祖輩生活在村里,目睹了廢棄礦山從“瘡疤”到“綠肺”的巨大轉變。現在,他常帶著孫子在復綠的山間、田園、林木花草中散步,看著兒時的風景再現,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昔日斑駁礦山變青山,風景這邊獨好”。截至日前,江西水電施工項目部在會昌累計開工修復點位59個,施工總面積1560余畝,累計產出水田335畝、旱地311畝,林草地及生態景觀700余畝。修復工程成為生態修復樣板工程,吸引社會各界人士前來考察參觀、學習,取得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果,得到當地的政府和老百姓的一致認可。
成績的背后,是江西水電人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建設科學論斷,理念在實踐中深深扎根。江水人以永遠在路上的堅韌和執著,做綠水青山的守護者,做生態文明的建設者,開辟了一條助推鄉村生態美、產業興、群眾富的綠色崛起之路。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還民于綠水青山,他們將繼續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