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之于新疆伊犁,意味著綠洲、牧場、豐收和財富,它是各族群眾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
伊犁河從天山而來,在山間崛起的一座水庫,從鄉間連起條條渠道,到處都流淌著歡快的歌。進場伊犁水庫工程兩年多,中國水電十五局建設者興水利筑大壩,為農牧民送上清泉,讓紅柳花在枝頭綻放。
精心謀劃,奏響和諧之聲
2021年6月28日,伊犁水庫工程項目舉行開工儀式,來自十里八鄉各個村落的農牧民群眾來到現場,揮舞紅旗,唱歌跳舞,送上祝福。
項目經理對水庫工程覆蓋的父老鄉親莊嚴承諾,要加快推進工程建設,讓父老鄉親們及早受益,促進伊犁地區高質量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
這次開工儀式成為了誓師大會,成為了電建人與少數民族同胞一家親,共同推進工程建設的起點。這一天,施工人員迅速進場,拉開了施工的序幕。
由于征地拆遷涉及面廣,政策性、時限性、群眾性都很強,項目部周建軍作為征地拆遷隊的“大隊長”,每天奔走在大山里,逐家逐戶深入開展宣講。
協調工作既要熟悉政策,把握尺度和原則,更要靈活地運用政策,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應對征地拆遷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情況。每到一戶都詳細了解村民意愿要求,耐心細致地進行溝通,認真做好信息登記,妥善解決村民和被拆遷群眾的生產和生活。
“政策是紅線,不能突破,更不能違反政策,我們要在政策范圍內為百姓爭取最大利益。”征地拆遷的隊長周建軍在每次例會上對工作人員說。
項目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解決了村民的一個個后顧之憂。得到了村民的全面支持,項目建設穩步推進。
防洪,每天三月份到九月份山上的積雪融化之后都會對下游造成洪澇災害。建設者修建臨時河堤,讓下游農田不至于受到更大的危險。
農業灌溉,優勢更加顯著,不管是汛期還是枯水期,大壩都可以對農田進行灌溉,不僅抗旱減災還保障了糧食安全。
穩就業、保民生、促發展是水電十五局融入新疆發展大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項目實施過程中就近雇傭當地村民,靈活的工作方式使得他們在農閑時間可以來工地打工創收,改善生活條件,在解決當地就業的同時培養出一批優秀的熟練技術工人,為助力鄉村振興不斷貢獻智慧和力量。
心系民生,變焦點為亮點
新疆伊犁水庫工程位于新疆伊犁州霍城縣。該地區屬于大陸性溫帶氣候,光照豐富,冬夏季溫差大。
春季溫度回升快但不穩定,秋季溫度下降迅速,溫差較大。平原丘陵區干燥少雨,而山區夏季多陣性天氣和暴雨。降水量的垂直分布在山區明顯大于丘陵平原區。每年三月至九月,山上的積雪融化會給下游地區帶來洪澇災害。而這座水庫將起到防汛灌溉的重要作用,為經濟發展提供穩定的水資源。
然而,該工程也面臨著供水渠道穿越左岸壩址的限制。其中長度約為57.0公里,東西最大寬度約為29.0公里。切德克蘇河發源于天山支脈科古琴山南坡,北抵科古琴山,南至伊犁河。
項目建設者把“我為群眾辦實事”記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實到行動上。面對當地農牧民的期盼,組織召開支部黨員大會,研究解決群眾用水問題的方案。
“想要解決導流洞工期和下游牧民農田灌溉問題,唯有改渠才能實現雙贏,為此需要在下游加設一個臨時泵房,放置4臺抽水泵進行抽水,并將經過料場的渠道進行修改,使其繞過料場后再輸送到原有渠道才能解決這個問題。”項目負責人王寧遠說道。
2021年9月1日,經過一個多月的準備工作,導流洞開始進洞作業。
為了讓當地群眾早日實現用水,建設者們連續五天五夜不停歇作戰,終于趕在農田灌溉前將渠道恢復正常。
導流洞出口在渠道修改后,也不再擔心洞頂有滲水情況,現場施工區域也擴大了一倍,工人們干起活來也更加順手,料場在后期的開采過程中也更加方便,為導流洞貫通和上游圍堰填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中國電建幫我們牧民建水庫修水渠,現在我們有了水,再也不怕天干啰”周邊的牧民一邊用清水洗手,一邊表達感激之情。
2023年5月下旬,沿著這條古老河流的下游一路走來,如同在綠色的長廊里穿行,河岸上長滿了茂盛的胡楊、蘆葦和大簇大簇的紅柳。沿岸的老鄉說,今年這里的紅柳長得格外的密,枝頭剛剛開放的紅柳花也特別紅。
智慧筑壩,建設精品工程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說起“頭雁”,不得不說說伊犁水庫項目那些逢山開路的先行者,他們扛起崗位重任,面對矛盾迎難而上,是當之無愧攻堅克難的“生力軍”、精通現場的“活字典”、敬業履職的“排頭兵”。
“這個項目是我工作后的第一個項目,到達工作現場,眼前的場景讓我和新來的同學驚呆了。這里周邊人煙稀少,大風來了沙塵吹得睜不開眼,甚至連住的地方都沒有。沒有房子,老師傅就帶我自己建活動板房,甚至自己還學會了電焊、維修攪拌機,成了工地上的多面手”。項目技術員徐朝說。
2023年3月截流成功后,大壩主體施工正式開始。
“這項重大民生工程投資大、功能多、惠及面廣,不論條件怎樣健康,我們都要把它建設好,讓它早日造福伊犁人民。”項目負責人說。
適應艱苦的氣候條件容易,但要按時保質保量完成這項建設規模大、投資大、施工條件復雜的工程,工程建設與管理中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一道難關。
為此,項目部設立工程管理部門,配備專業技術人員,在數字信息技術加大投入力度。隨著水庫工程的推進,自動、遠程、移動、便捷的管理與控制技術,為工程設計、施工、運行等各環節提供了全面準確的信息服務。
在大壩主體填筑區,施工人員趙正強駕駛著自卸車靠近磅站時,交通桿自動升起。經過地磅瞬間,磅房監控屏幕上顯示全部重量、車輛自重及所運砂石料重量。從磅房出來,智能化加水系統自動啟動噴淋功能,不同氣溫條件下需要往砂石料上噴灑多少水,噴淋系統的感應器可自動調節。
在大壩施工作業過程中,提前布設線路及信號放大器,作業人員佩戴智能安全帽,通過內置智能芯片,可以追蹤作業人員在作業面上的行動軌跡,定位其所在作業部位,便于人員統計及安全管理。
近70年的筑壩經驗加上高科技的“智能施工”,水電十五局筑壩先鋒實現了“鏡面基地”“無縫大壩”,率先走在了水電工程建設智能建造2.0時代前列。
時間是最偉大的書寫者,忠實地記錄著每一個奮進者的步伐。現在的伊犁水庫大壩在水電鐵軍的呵護下加速“成長”。水電十五局將不負重托,不辱使命,建設精品工程、優質工程,把天山的清泉送進千家萬戶,持續助力新疆經濟高質量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