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上午,位于海拔3300米的青海省果洛州瑪沁縣拉加鎮的瑪爾擋水電站首臺(5號)機組正式并網發電。滾滾黃河水轉化為源源不斷的綠色電能,流向千里之外的河南,為實現國家“雙碳”戰略目標,注入高原綠電。
瑪爾擋水電站由4臺55萬千瓦和1臺12萬千瓦的混流式發電機組組成,總裝機容量232萬千瓦,是黃河流域在建海拔最高、裝機容量最大的水電站,水電七局承擔全部5臺機組的機電設備安裝任務。
現場紅旗招展,人群掌聲雷動。一路走來,兩年多的不懈努力,所有的付出化為成功的喜悅和自豪。
落腳高原 鏖戰保工期
“這里氣溫低、氧氣稀薄、氣候多變、晝夜溫差大、兩年內實現首臺機組發電對我們來說是一場硬仗。”項目負責人李德軍娓娓道來。
2022年初剛進場時,大雪紛飛,氣溫零下三十度。對“川”軍來說著實是個考驗。但對“七局人”來說,哪里還有解決不了的困難。第一天把住的地方找好,第二天就把鍋碗瓢盆買齊,接著買軍大衣,防寒安全帽,零下幾十度的天氣,只有把“溫飽”解決了,才能穩定“軍心”。
按業主要求,2024年三月底實現首臺機組發電。兩年時間,工期異常緊張。第三天就開始對接業主,進入現場。大家都說,北方寒冷,冬天大家都不出門,但對工程人來說,施工沒有冬季。大家邊施工邊修臨建,確保工期。
地下廠房進場交通洞剛進去就是長下坡,冬季地面結了厚厚一層冰,開始沒有經驗,車子開進去直打滑,心驚膽戰,好不容易開出來。后面上工地,車子都停在洞口,人下車走進去。在廠房330千伏高壓電纜敷設時都要用保溫廊道,確保電纜敷設質量。
這里氣候變化多端,年初大雪封路、年中沙塵暴、大暴雨及其導致的地下廠房進水、年末零下30度酷寒,都嚴重影響施工進度。
2022年,在遭遇大雪封路、廠房進水、暴雨及沙塵暴情況下,項目部獲得安全生產先進、安全生產金獎、工程建設先進、定下下線施工標準化施工樣板工程。
為確保首臺機組按時并網發電,2023年,項目部全體員工堅守現場,缺氧不缺精神,24小時不間斷施工,在寒冷的冬季開展攻堅,在春節施工高峰期,沒有一個人回家過年,全力推進電站建設,取得一項又一項優異成績:
提前40天將5臺機組座環蝸殼及以下埋件全部安裝完成;提前28天完成5號機組尾水肘管吊裝,肘管安裝工期創同類型機組新紀錄;提前完成轉子精準定位吊裝;一、二、三季度安全文明施工考評第一名;中國電力質量管理成果三等獎。
“2022年5月21日,從尾水肘管安裝開始,到首臺機組并網發電只用了19月時間。期間,因土建交面滯后,實際只有15個月的時間,如此短暫的時間實現機組發電,這在水電站機組安裝史上都絕無僅有。”李德軍臉上充滿自信。
攻堅高原 創新求突破
“運行很漂亮!數據很漂亮!”項目部總工程師、人稱技術大拿的莫斌偉用兩個漂亮來表達內心的激動。
5號機組啟動后,各部軸承振擺幅度均在0.1毫米以內,水導軸承部位擺度僅0.04毫米,只有頭發絲的三分之一細。機組空轉運行數據遠遠高于國標、廠標和企業標準,達到精品機組運行標準。
“我們對自己的要求更高,驗收的時候自然達標,甚至高出參數標準。同時,零配重實驗,機組安裝精度達到了可以不用去調整的程度。”
在建設過程中,項目部進行頭腦風暴,不斷優化各個環節施工工藝:
尾水肘管大組吊裝工法,將原來15節大重量尾水管機坑內吊裝改為在安裝間提前完成兩節尾水管焊接,在狹窄的機坑內只用吊裝六次就可完成整臺機組尾水肘管安裝,將總工期從50天縮短到23天一臺,工期節省一半;
轉子吊裝實用新型專利——轉子精準定位吊裝,用數字化控制吊裝精度,大大減少人為操作帶來的吊裝過程誤差;
在高寒高海拔區域,高強鋼蝸殼焊接工藝控制——焊接工藝QC成果也獲得獎項;
在國內外常規水電站,首次應用智能化管路預制技術,提高管路工藝,節約現場管路配裝工期。
奮戰高原 兩場互動結碩果
在施工現場,電氣及接地埋件整齊劃一、標識清晰,輔機管路定位精準、焊縫外觀良好,打壓試驗一次通過。
在建設過程中,全體員工的高質量施工意識、高品質履約意識和高標準安全文明施工形象,贏得業主和監理單位的高度認可和贊揚,為后續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打下基礎。
2022年9月,中標瑪爾擋330千伏開關站升壓擴建工程;2023年4月,中標瑪爾擋水電站地下廠房及洞室圍護結構建設安裝工程;2023年9月,中標國能青海黃河瑪爾擋水電站西寧集控中心機房、集控大廳及輔助用房裝修飾工程。
從2022年1月進場至2024年4月,兩年時間,新中標項目合同金額翻了一番。
“下一步,我們將積極融入國家能源戰略布局,抓住青海打造的國家清潔能源產業基地的機遇,發揮自身優勢,以瑪爾擋水電站為先導,獲得更多市場份額,打造更多‘三心 ’工程。”李德軍這樣說道。
按照國家能源集團要求,2024年,瑪爾擋水電站將實現五臺機組全面投產發電。目前,還有四臺機組等著他們,而他們也正在投入到新的戰斗中。
瑪爾擋水電站首臺(5號)發電機組
瑪爾擋750千伏云杉變電站
機組運行調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