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洞穿行山野,大壩拔地而起。
榆林黃河東線馬鎮引水工程是榆林市27項階段性重大事項1號工程,也是榆林有史以來投資最大的水利項目。工程建成后主要解決神木市窟野河河谷區、榆神工業區錦界工業園、清水工業園和榆陽區榆溪河以東工業園共四個片區的工業用水問題,對促進榆林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榆林黃石溝沉沙調蓄水庫是榆林黃河東線馬鎮引水工程的控制性工程,由水電十五局承建,位于神木市郭家塔村,主要任務是對引黃水量進行沉沙、調蓄,水庫樞紐由大壩、溢洪道和放空洞組成,水庫總庫容9870萬立方米,大壩為粘土心墻堆石壩,頂寬15.0米,壩頂長度596.7米,最大壩高97.5米。
水電十五局堅持標準化施工,精細化管理,在保證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的基礎上運用數字化手段,全力推進項目工程建設,貢獻以水為媒的“水支撐”,為陜北地區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標準化“干”
2022年9月隨著第一車粘土料的倒入,榆林黃石溝沉沙調蓄水庫工程大壩填筑順利開工。
“干好這個工程,是我們對榆林能化發展的最好交代!”項目負責人田剛衛在周例會上再三強調工程建設的重要性。“我們要夯實標準化工地建設基礎,扎實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嚴把每一道工序的質量關,緊盯年度生產目標,全力推進工程建設進度,確保四大工業園區早日解“渴”。”
一聲令下,一呼百應。數百余名工程建設者奮戰在施工一線,各司其職,始終堅守在各自崗位上,掀起了“比、學、趕、幫、超”的工作氛圍;推土機、振動碾、挖掘機等大型機械設備鐵臂揮舞、挖斗平料,自卸車工地上空穿梭往來,如燕飛一般,將一車又一車滿載的填筑料拉運至大壩填筑區內,錯落有致,銜接有序,機械的轟鳴聲,為加快工程建設吶喊助威。
盛夏時節,驕陽似火,在榆林黃石溝沉沙調蓄水庫項目建設現場,建設者們無懼“烤”驗,或在熱浪滾滾的大壩測量校核,或在熱氣蒸騰的機械駕駛室連續作業……他們錨定目標,頭頂烈日,與時間賽跑,發揚苦干實干精神,全力以赴跑出水利項目建設“加速度”。
施工過程中,項目結合工程實際情況,定期編制月進度計劃,通過實際進度與計劃進度對比,找出進度偏差;從施工方案、施工措施、現場條件、資源配置等方面分析形成進度偏差原因,并根據偏差及時落實資源供應,強化現場指揮、組織、協調,除天氣因素影響外實現了每周驗收一次。
在一次大壩關鍵部位單元工程驗收過程中,榆林市水利工程質量安全工作中心王站長在驗收過程中點贊說到,“4天就填筑了1.5米,速度相當快呀!我剛還用卷尺隨機抽檢了上下游反濾料的尺寸,3米的標準把控也很精準,從取樣結果看,也達到了驗收標準。”
隨著大壩的填筑高度逐漸上升,“黨員示范崗”、勞動競賽等活動也持續升溫,工作面如火如荼開展著,各班組的工人們毫不懈怠、挑燈夜戰、你追我趕,施工熱潮一浪高過一浪,助推實現施工生產“快節奏”。
水電十五局立足一個“搶”字,增加施工現場人員、設備投入,爭分奪秒提效率,在保障施工安全、嚴控工程質量的前提下,加快工程建設進度,利用周例會等形式實時掌握現場進度情況,形成了“一切圍繞項目轉、一切扭住項目干”的大干快干局面。歷時12個月的有效施工期,大壩填筑剩余3.5米封頂。
“一年沒回來,變化真大呀,沒想到水庫都這么高了,等下次回來,估計大壩都蓄水了吧,神木不缺水了,我們老百姓的日子肯定越過越紅火。”壩址邊上郭家塔村村民劉富強說這番話的時候,臉上掛著幸福而滿足的笑容。
精益化“管”
項目前期灌漿試驗階段,灌漿設備配置還不完整,每班水泥棚里就要至少配備5人,一袋袋的水泥倒進攪拌桶攪拌制漿,靈活性又差,精度還不高。
“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啊,施工進度也大大受到影響,還有些堆放的水泥沒來得及用就已經受潮變硬了。”項目生產經理柳寶寶看著水泥棚一袋袋‘硬疙瘩’及制漿場景皺起了眉頭。
為進一步提高項目灌漿作業效率,降低灌漿水泥材料浪費,項目部通過咨詢采購、網絡搜尋等方式,選購了一種臥式智能制漿站。
臥式智能制漿站采用先進的傳感器,對水,水泥,外加劑等做精確地稱量,通過屏蔽電纜線和電腦連接,及時的在電腦上反映出相應的重量,從而做到精確地稱量,通過電腦操作來做水灰的各種配比,準確,迅速的制出適合施工生產的各種漿液,且結構簡單、性能穩定、操作簡便,是目前國內先進的全自動集中制漿系統。
“終于能夠擺脫和水泥打交道,有了這個先進設備,能大大提高了制漿效率,還可以減少人工投入。”臥式智能制漿站還沒到現場,制漿工人就已經滿懷期待。
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信息化制漿系統有了明顯成效。這套全自動電腦控制系統每班最多只用2人,一人操作電腦,另外一人巡查各種設備,不僅節省了大量的勞動力,還降低了生產成本。
“新設備明顯更加節能環保,在長期使用中也大大降低了運營成本,具備更高的性能和更先進的功能,顯著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水泥材料損耗率,也加快了項目灌漿進度。”工隊負責人攥著當天的灌漿數據笑著說道。
為進一步精益化管理,項目在建設過程中還有效運用了各種先進技術。
二維碼技術提高了材料管理效率,為項目土料、原材、混凝土亮明身份。公示每個土牛標準擊實試驗,明確最大干密度、最優含水率及黏粒含量,對每倉混凝土驗收信息、施工日期及養護情況進行標記,對原材出廠信息、抽檢情況進行認證。
BIM技術的三維可視化,可形象直觀地展示建筑構造,提升建筑物整體的真實性和體驗感。通過BIM技術應用,有效發揮其可視化、虛擬化優勢,極大提升施工管理水平,減少返工浪費,縮短工期,提高工程質量和投資效益。
通過大壩“插板”工藝的優化,確保了各種上壩料的界限分明,達到了程序化、標準化、精益化,節約了原材料,提高了邊角壓實質量。
水電十五局榆林黃石溝沉沙調蓄水庫項目順應潮流、超前布局,根據項目實際生產情況,嚴抓項目精益化管理,多措并舉確保項目材料高效使用,助力項目經營管理提質增效,使項目降低損耗浪費,實現效益最大化。
數字化“創”
在工程建設過程中,榆林黃石溝沉沙調蓄水庫項目建設團隊成立了剛衛創新工作室,積極創新數字化管理,采用智能灌漿監測系統、智能環境監測系統、智能監控系統等“黑科技”, 讓施工管理更加智能化。
項目建設團隊結合壩面碾壓施工特點,還引進了大壩數字化智能碾壓系統,該系統綜合了微電子技術、無線通訊技術、GNSS厘米級高精度定位等現代化技術于一體,能夠連續、實時地記錄施工過程,實現大壩填筑碾壓施工的信息化管理。
“以前為了保證碾壓遍數達到設計要求,我都得帶個本子一遍一遍記著,現在有了這個數字化系統,就能精確記錄整個工作面的碾壓數據,打開手機一目了然……”現場質檢員魏文杰說到。
該系統還能實時采集碾壓軌跡、碾壓速度、碾壓頻率及遍數等信息,可以實時準確得知碾壓面的具體碾壓情況,大大提高了大壩碾壓質量及施工效率。
“你看,3號振動碾正在碾壓粘土心墻,綠色部分就是已經碾壓了10遍,滿足碾壓遍數,紅色部分就是剛開始碾壓,只碾壓了2遍。”項目總工程師藺旭勃向陜西省水利廳調研組介紹大壩數字化智能碾壓系統。
針對大壩壩面空間寬闊、設備分散的情況,大壩數字化智能碾壓系統采用北斗定位系統,通過基準站與安裝在振動碾上的GPS接收衛星信號,精確計算,再利用無線通訊技術傳輸到后臺管理中成圖顯示碾壓情況,能夠實時掌握當前壓路機所處三維位置等信息,并對大壩施工進行遠程監控。
“數字化大壩施工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綜合成本,節省了施工費用,相比傳統碾壓方法,非常便捷,現場管控實現了快速和高效,還有智能灌漿監測系統,我坐到指揮部打開電腦就能看到現場施工情況的各種數據,達到了數字化施工要求,為工程質量和安全管控保駕護航。”建設單位總工程師樊世斌說。
回首以往,展望未來,水電十五局榆林黃石溝項目不斷創新,以“安全第一、質量至上、效益優先”為宗旨,利用數字化手段開展精細化施工管理,做到施工現場標準化管控,從源頭管理和細節入手,扎實推進后續工程建設任務,向大壩封頂全速沖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