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六月,荷花盛開,清香兩岸。
在國家能源局召開的推進抽水蓄能項目開發建設工作視頻會議上,中國電建黨委書記、董事長丁焰章作交流發言時指出,“中國電建主業定位為‘水、能、砂、城、數’五個領域。抽水蓄能源于水、產出能、可制砂、服務城、集成數,是中國電建重點發展的核心業務。進入‘十四五’以來,中國電建加強頂層設計、助力標準建設、統籌資源配置、加大正向激勵,以實際行動助力抽水蓄能高質量發展”。
“十成抽蓄,九成電建”。中國電建作為最早從事抽蓄電站設計和建設的“國家隊”,參與了國內90%以上的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在抽水蓄能領域擁有勘測設計、建設施工、運維管理全產業鏈一體化優勢,建成和正在建設著一批抽水蓄能電站工程,發揮著保障大電網安全、促進新能源消納、提升全系統性能的重要作用,用責任與擔當書寫著建設清潔能源,營造綠色環境,服務智慧城市的生動實踐。
專注抽蓄60年 勇做業界翹楚
抽水蓄能具有調峰、調頻、調相、儲能、系統備用和黑啟動等“六大功能”和超大容量、系統友好、經濟可靠、生態環保等優勢,對于保障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提升新能源消納水平和改善系統各環節性能具有重要支撐作用。
準確把握大勢,方能行穩致遠。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中國電建即與抽水蓄能結下了深厚的歷史淵源,旗下所屬北京院在當時就成功設計建成了我國第一座抽水蓄能電站——河北崗南混合式抽水蓄能電站,填補了國內抽水蓄能電站建設的空白,從此拉開了中國電建專注抽水蓄能60年、爭做行業翹楚的序幕。
在中國電建逐步確立“全球清潔低碳能源、水資源與環境建設領域的引領者”地位的幾十年間,旗下水規總院、北京院、華東院、西北院、中南院、成都院、貴陽院、昆明院等設計企業,結合我國水資源分布狀況,相繼開展了河北、內蒙古、吉林、山東、江蘇、浙江、廣東等省區的抽水蓄能電站選點規劃研究、參與了抽水蓄能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研究,以及近百座抽水蓄能電站的勘測設計、施工監理等工作,掌握了抽水蓄能規劃、設計及總承包等一大批關鍵核心技術,建立了一整套技術標準體系,培養了一大批專業技術骨干人才。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中國電建旗下所屬16家水電施工局,積極參與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施工范圍涵蓋抽水蓄能電站項目所有業務,積累了系統全面的一流技術和管理經驗,成為國內全面掌握大型抽水蓄能電站關鍵施工技術的企業之一,鑄造了一座座精品工程,奠定了在抽水蓄能電站建設領域的“領軍者”地位。
深耕抽蓄多年,中國電建已形成了抽水蓄能選點規劃、勘測設計、工程建設管理以及工程總承包等一整套成熟的技術和管理體系,培養了一大批抽水蓄能電站設計技術、總承包人才,編制了一系列行業規范,在抽水蓄能電站特有的水庫防滲、復雜地質條件下的成庫與筑壩技術、高壓水道設計、混流式水泵水輪機、數字化電站等方面掌握了核心技術,抽水蓄能已成為中國電建重要的核心技術和知名品牌,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中國電建一路播撒,一路芬芳。國內第一座上水庫采用鋼筋混凝土全庫盆防滲的十三陵抽蓄電站,國內首座在嚴寒地區采用改性瀝青混凝土面板全庫盆防滲的西龍池抽蓄電站,國內首座700米級超高水頭、大容量、高轉速的國產化機組敦化抽蓄電站,國內抽水蓄能行業首批采用集設計、采購、施工于一體的EPC 總承包建設模式的阜康、清原抽蓄電站,國內首次成功應用TBM隧洞掘進技術的文登抽蓄電站,以EPC合同模式承建的第一座海外抽蓄電站——以色列卡卡夫·哈亞鄧抽水蓄能電站……
“加快抽水蓄能項目開發建設,推進抽水蓄能高質量發展”,6月10日,國家能源局召開推進抽水蓄能項目開發建設視頻會議,貫徹落實國務院穩經濟部署,明確抽水蓄能年度及“十四五”發展目標和任務,更為中國電建在能源領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提供了實踐路徑,指明了前進方向。
創新核心技術 引領行業發展
“世界水電看中國,中國水電看電建”。作為全球水利水電行業的領先者,中國電建承擔了國內大中型水電站80%以上的規劃設計任務、65%以上的建設任務,約占有全球50%以上的大中型水利水電建設市場。中國電建雄厚的水電設計施工能力,使其在新能源規劃設計施工上同樣處于領先地位。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電建所屬設計院,積極參與到國家抽水蓄能電站的規劃、勘測和設計。華東院在抽蓄領域不斷發力,已建和在建抽水蓄能電站22座,總裝機規模達3000萬千瓦。北京院先后完成了多省多輪次抽水蓄能規劃選點和幾十座抽蓄電站勘測設計工作,組建“電網調峰與抽水蓄能電站專業委員會”,每年召開大型學術交流會,為推動抽蓄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成都院先后完成了四川一批抽蓄電站選址及研究工作,依托微網/孤網水光蓄規劃研究和設計能力,承擔西藏阿里、新疆等地水光蓄互補項目。
強大的水電施工能力,是中國電建抽蓄業績驕人的底氣。在多年的實踐中,中國電建各水電施工局全面掌握了抽水蓄能工程施工核心技術,形成了從土建到機電安裝覆蓋所有專業施工的雄厚力量。江蘇溧陽抽水蓄能電站是當時國內第四大、江蘇最大抽水蓄能電站,水電十二局、水電三局、水電五局等推行綠色環保施工,推廣“五新”技術應用,首創“堆餅”法控制大壩填筑層厚,邊坡開挖應用雙聚能預裂爆破技術,工程獲國家優質工程金獎、國家優質投資項目獎。
陽蓄電站是國家和廣東省的重點建設工程,也是目前國內核準建設的單機容量最大、凈水頭最高、埋深最大的抽水蓄能電站。由中國電建所屬水電七局、水電八局、水電十四局承建,中南院監理,創新采用非開挖導向鉆機施工技術等,成功攻克十余項重大關鍵技術,總結出了一大批新技術、新工藝,實現了工程高標準建設,為國內后續大規模建設同類電站奠定了堅實技術基礎。
在廣東梅州抽水蓄能電站,中國電建中南院、水電八局、水電十四局、水電十六局等充分發揮規劃、設計和施工全產業鏈一體化優勢和品牌優勢,攻克了輸水發電系統廠房大跨度、高邊墻洞室開挖、高嶺地層地下水發育難題,實現了在豎井井壁滲水影響下滑模施工進度每天最快掘進9.9米同類工程施工最好成績,首臺機組調試時間僅用1個月,成功實現了上水庫蓄水、下水庫蓄水、接入系統充電、水道充水、機組安裝調試五個“一次成功”。
泰安抽水蓄能電站是山東省第一座大型抽水蓄能電站和第一個水電工程。水電一局、水電四局不僅創造了一年4臺機組相繼投產的佳績,而且創造了在全國首次以SFC方式啟動機組的行業典范,為我國乃至世界抽水蓄能機組啟動方式增加了全新的選擇,同時為我國修改抽水蓄能機組啟動方式提供了理論和實踐依據。
統籌優勢資源,突出行業引領。面對新形勢新要求,中國電建將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成立技術專家委員會,為抽蓄重大技術問題提供高端智力支持。進一步建立流程化、標準化、模塊化設計體系,大幅提高生產效率及設計成果質量。加快推動規劃項目前期工作,確保規范高效完成所承擔的抽水蓄能項目開發建設相關任務。
堅持綠色發展 繪就“生態畫卷”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建設清潔能源項目,當不負青山綠水。
中國電建始終注重綠色發展,做抽蓄發展的推動者,讓綠水青山激活綠色動能,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
浙江天荒坪抽蓄電站建成后,20余年來,這塊綠色“蓄電池”不僅每年帶來上億元的發電效益,而且為保障華東電網的安全運行和提高電能質量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多次圓滿完成G20峰會等國家重要保電、抗臺、抗旱任務,為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及社會和諧作出卓越貢獻。
值得一提的是,在前期規劃設計中,由于電站上水庫處在千米山巔之上,取名“江南天池”。依托“江南天池”的旅游開發,天荒坪這個曾經藏于深山名不見經傳的貧困小山村,徹底擺脫了靠開礦、造紙等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模式,變成現代桃花源,成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美麗名片,也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鮮活樣板。
推進抽水蓄能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動搖,讓綠水青山產生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河南寶泉抽水蓄能電站建成后,極大提升了寶泉對外交通,電站上下水庫,猶如鑲嵌在峽谷中的兩顆珍珠,通過整體旅游規劃,寶泉景區已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山東泰安抽水蓄能電站,位于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產——泰山風景區南麓,為確保工程建設與泰山整體風貌的和諧統一,中國電建將原設計位于泰山的主渣場改至下水庫壩后,節約土地110畝,并建成了天平湖濕地生態公園,為泰山景區增添了一道亮麗景觀,帶動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河北豐寧抽水蓄能電站,總裝機容量360萬千瓦,世界在建裝機容量最大抽蓄電站。電站建成后,每年可消納過剩電能約87億千瓦時,年發電量約66億千瓦時,可滿足260萬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需求,年節約標準煤48萬噸,可減少碳排放120萬噸,相當于造林24萬余畝。作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配套綠色能源重點工程,豐寧電站積極服務冬奧電力供應,為綠電冬奧提供“抽蓄”力量。
提升綠水青山顏值、實現金山銀山價值、增進綠色低碳福祉……作為責任央企,中國電建正用實際行動以生態之美催生發展之變。
陜西鎮安抽水蓄能電站,陜西經濟的“電力糧倉”與“天然充電寶”。建成后每年聯合協調運行可促進消納富余風電、太陽能發電量12億千瓦時。能夠替代一定容量的煤電機組,年均節約標煤約11.7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30.5萬噸,二氧化硫約0.28萬噸??蓭釉鲩LGDP約45億元,每年增加利稅近1.5億元,提供就業崗位1.37萬個,帶動鎮安縣近1000人就業。
作為國內首批設計、采購和施工全產業鏈一體化的抽水蓄能總承包項目,阜康抽水蓄能電站建成后可改善新疆和西北電網電源結構,緩解電網調峰、調頻、調相壓力;與此同時,電站毗鄰天山天池風景區,建成后與天山天池呼應,可形成“大小天池”奇特景觀,能更好帶動旅游業發展。
加快抽水蓄能發展,恰逢其時,未來可期。中國電建將錨定戰略定位,發揮行業優勢,勇挑使命擔當,以實際行動引領抽水蓄能電站發展,為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早日實現“雙碳”目標貢獻電建智慧與力量。(鐘洪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