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象組織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是有記錄以來最暖的3個年份之一,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2攝氏度左右。在持續的長期氣候變化趨勢下,2011年至2020年是有記錄以來最暖的10年。在去年12月舉行的氣候雄心峰會上,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呼吁世界各國領導人宣布本國進入“氣候緊急狀態”,直到實現碳中和,并表示2021年聯合國的主要目標是到本世紀中葉建立一個真正的全球碳中和聯盟。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定義,碳中和也稱作“二氧化碳凈零排放”,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人為二氧化碳移除在全球范圍內抵消人為二氧化碳排放。實現碳中和是減緩全球氣候變暖的必要步驟,多國已通過法律規定、政策宣示等方式明確了碳中和目標。
采取行動的必要性更加迫切
大氣中含有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氣等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形成“溫室效應”,就像給地球蓋上了一層厚厚的棉被一樣,是地球擁有適宜生命繁衍的條件之一。但工業革命以來,人為活動導致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增多,使全球氣候明顯變暖,給地球生態系統帶來連鎖效應。
據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魏科介紹,從南極冰芯最精確的溫室氣體數據來看,地球過去80萬年間的溫室氣體變化幅度基本在170—280ppm(ppm為濃度單位,即每百萬個干空氣氣體分子中所含該種氣體分子數)之間,“目前,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已超過410ppm,這一數值比150年前高約45%,且增速比歷史最高速度高出百倍以上”。
“穩定的氣候是現代文明進步和農業發展的環境基礎。沿海地區集中了全球大量城市和人口,全球變暖導致的兩極冰雪消融加速、海平面上升將對沿海經濟帶構成顯著威脅。”魏科告訴記者,氣候變化的影響會持續數百到上千年,目前全球變暖還在加速,其影響不斷凸顯。近年來,極端天氣事件頻度和強度增加,對糧食安全、公眾健康、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產生廣泛影響。德國慕尼黑再保險公司的一份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風暴、野火、干旱、洪災等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高達2100億美元,遠超2019年的1660億美元。
2015年通過的《巴黎協定》提出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一旦溫度升高突破2攝氏度安全閾值,極地、海洋等關鍵生態系統損害將不可逆轉,生物多樣性迅速惡化,天氣氣候災害更加嚴重,全球氣候風險將急劇增加。”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主席劉振亞指出。
減緩全球變暖,必須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盡快實現碳中和。然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近期發布的年度《排放差距報告》指出,盡管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所下降,但仍朝著截至本世紀末升溫突破3攝氏度的方向發展。美國科學雜志《科學美國人》指出,氣候緊急狀態已經到來,加速程度和不利影響超出預期,正威脅著生物圈和人類,“采取行動的必要性變得更加迫切”。
綜合施策實現能源結構轉型
“實現碳中和,一方面要減少碳源,另一方面要增加碳匯。”魏科介紹,森林、泥炭沼澤、土壤等能夠吸收儲存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被稱作“碳匯”,與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碳源”相對。
“氣候危機的根源在于化石能源的大量開發和使用。”劉振亞說,全球累積排放的2.2萬億噸二氧化碳中有70%以上都來源于化石能源燃燒和使用,只有徹底擺脫化石能源依賴才能從源頭上化解氣候危機。2015年,中國發起的全球能源互聯網倡議,旨在推動以清潔和綠色方式滿足全球電力需求,已被聯合國納入促進《巴黎協定》實施工作框架。
牽住能源這個“牛鼻子”,多國在供給和需求側同時發力,在促進能源結構低碳轉型方面不斷完善政策法規與市場機制。例如,法國承諾在2030年前將化石能源的消耗量降低40%;英國政府計劃加大發展海上風力發電,從2030年起禁止出售新的汽油和柴油車;巴西電力產業預計到2035年投資超200億美元用于太陽能光伏、風電、生物質能及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智利政府啟動綠色氫能戰略,提出到2030年將可再生能源占該國能源總量的比例提高至70%,到2040年所有煤電廠徹底關停;德國政府2019年通過了第一部《氣候保護法》,制定了不同領域截至2030年的具體減排目標,并于2021年起在建筑、交通領域引入碳排放價格機制。
在減少碳源的同時,增加碳匯也是重要一環。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一座巨大的“碳庫”,其碳匯作用越來越凸顯。聯合國糧農組織《2020年全球森林資源評估》顯示,雖然全球毀林速度有所減緩,但仍有大量森林土地被轉換為其他用途。目前,聯合國綠色氣候基金正幫助智利、尼泊爾、阿根廷、蘇丹等國在森林恢復方面采取行動。
農業減排對推動實現碳中和的影響也不容小覷。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顯示,2017年農業碳排放占全球總量的20%,主要包括畜牧業生產排放和農牧業擴張造成的土地利用方式變化。巴西農業研究公司的一項研究指出,約200棵樹木能中和11頭成年牛每年排放的甲烷,在牧場之間種植樹木可以有效吸收溫室氣體。為鼓勵這種農牧林整合的經營方式,該公司推出了“碳中和巴西牛肉”認證標志。“這種創新做法不僅能夠幫助恢復退化的牧場,還能為動物提供舒適的生長環境,經濟發展更可持續。”該公司高級研究員法比亞說。
中國碳中和目標體現負責任大國擔當
2020年,中國宣布將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碳中和目標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據英國劍橋計量經濟學會預測,中國的減排承諾可將全球升溫水平拉低0.25攝氏度左右,對解決全球氣候問題作出重要貢獻。
德國安聯集團的研究機構近期發布報告稱,中國在減排領域取得顯著進步:過去50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幾乎每20年就減少一半,減排速度超過世界平均水平;自2000年以來,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增長超過800%,遠高于歐盟的230%和美國的160%;近年來中國電動汽車市場增速領先,2019年中國電動車保有量超過歐美總和。觀測研究還顯示,中國近20年來對全球綠化增量的貢獻居全球首位,固碳能力顯著提升。英國《自然》雜志指出,2010—2016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了同期人為碳排放的45%。
在此基礎上,中國明確提出到203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巴西全球南方研究所所長亞歷山大·菲格雷多表示,治理環境需要全人類的共同承諾,中國宣布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令世界鼓舞,是捍衛多邊合作、互相尊重、共同進步的表現。
氣候環境危機具有全球性和長期性,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有著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國際能源署預測,未來一段時期全球能源需求增量主要將來自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對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首席經濟學家肯尼斯·羅格夫近期撰文表示,“發達經濟體能夠減少碳排放的部分原因是,新興市場承接了全球制造業的轉移,并為此進行了大量能源投入”,當前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減排壓力很大,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衰退等多重沖擊下,減排進程將被迫受阻,因此需要發達經濟體在“脫碳”過程中提供更多金融和技術上的支持。他建議,應建立諸如世界碳銀行等多邊機構,進一步協調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
總部位于荷蘭的綠色和平組織全球總干事詹妮弗·摩根表示,中國政府作出的減排承諾向世界發出一個強有力的信號,即氣候問題已亟待解決,多邊主義框架下的全球合作是解決氣候問題的核心,這對當前全球合作應對重大挑戰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人民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