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產業是碳排放大戶,減排任務十分艱巨。面對“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愿景,能源領域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積極建言獻策——
■本報記者 朱妍 《 中國能源報 》( 2021年03月08日 第 03 版)
“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我國對國際社會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為對抗全球氣候變化、推動人類可持續發展而下達的動員令。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碳達峰、碳中和”成為兩會關鍵詞。
能源產業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戶。面對減排“硬指標”,能源產業如何才能順利實現低碳轉型,助力實現“碳中和”愿景?在采訪中,多位代表委員給出了他們的觀點。
“推動低碳轉型,再怎么強調也不為過”
“我國明確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這是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以實際行動切實履行應對氣候變化等義務,為保護人類共同家園、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的貢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燦表示,基于碳減排的重要性及迫切性,“推動低碳轉型,再怎么強調也不為過”。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石化茂名石化執行董事尹兆林坦言,“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讓能源化工產業面臨成本、技術、工藝及替代能源競爭等多重挑戰。盡管如此,減排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企業必須克難而進。
“我們堅持'不是低碳的效益一分不要、不是低碳的項目一個不上、不是低碳的裝置加快淘汰',力爭實現從能源資源生產到化工產品制造等各個環節的低碳化。”尹兆林舉例,在生產用能上,茂名石化將從源頭嚴控新建項目的能耗物耗及碳排放,加快節能降碳先進工藝技術和設備應用;在產品結構上,全力開發生產環境友好產品,加快提升高端石化產品供給水平,確保“十四五”氫能產業形成規模。“目前正在加緊推進氫能純化項目,計劃年底投產,每年可為加氫站提供2200噸99.999%的高純氫氣。”
在非化石能源領域,減碳路線圖同樣清晰。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表示,實現“碳中和”目標,很大程度上要基于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的可持續發展經濟體系。“作為更安全、更環保、更便宜和更方便的能源,光伏將成為主力。隨著產業從依賴政策支持過渡到具備成本競爭優勢,商業投資將是推動清潔能源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需持續推進能源格局優化和產業結構調整。”
“到2030年,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新能源+儲能'模式能夠為可再生能源大規模發展和并網提供有力支撐。儲能系統作為能源存儲轉換的關鍵,可以提高多元能源系統的安全性、靈活性和可調性,必將大有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曾毓群稱。
“亟需建立配套機制,確保化石能源逐步減少、有序退出,謹防產生新的問題”
在迎來新機遇的同時,低碳轉型的過程也充滿挑戰。
“能源是支持國民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在我國能源結構中,化石能源占比依然達到80%以上。”李燦表示,面對艱巨的減排任務,必須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發展,既有待提高轉化效率、降低成本,下一步也需要顛覆性集成技術,盡早實現規模化應用。
全國人大代表、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提出,在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時,化石能源要實現平穩過渡。“替代化石能源是大勢所趨,未來將逐漸退出主力地位,承擔調峰、備用等功能。這些設備如何完成角色轉換?高碳產能提前退役的擱淺成本如何核算?能否兼顧職工就業、股東利益等現實問題?對此,亟需建立配套機制,確保化石能源逐步減少、有序退出,謹防產生新的問題。”
曹仁賢還注意到,部分地區對“碳達峰”存在誤解,目前仍在大幅提高化石能源使用量。“有種模糊的認識,認為2030年前還可以大規模上馬高碳項目,先達到峰值、再考慮下降。然而,'碳達峰'不是攀高峰,達峰之后如何減少碳排放才是關鍵。排放若長期處于高位,將給'碳中和'帶來巨大壓力。”
在全國政協委員、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武鋼看來,可再生能源將迎來倍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以風電為例,隨著服務業務迅猛發展,配套性服務增長潛力巨大。伴隨著傳統能源轉型進程加速,部分從火電等產業轉移而來的從業者,職業培訓需求日益增長。此外,'年輕'的風電產業尚處發展期,各大工廠和風電場的技術管理和應用人才存在嚴重不足,前瞻性和多元化人才培養需求越來越迫切。”
武鋼表示,目前,高校資源未得到充分釋放、專業評定標準缺乏、專業人才培養持續性不足等問題突出。“只有加大風電工程專業人才培訓及學科建設力度、建立風電產業任職崗位工作技能標準、建立各類各級風電技術培訓及人才培養基地,才能滿足新能源產業需求。”
“將電價與碳排放成本有機結合,緩解清潔發展與電價成本之間的矛盾”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電網產業發展部主任奚國富提出,以推動終端用能電氣化為抓手,構建以電為中心的終端能源消費格局,在支持政策、技術創新、市場機制等方面系統布局,可將電氣化作為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舉措。“建議結合數字化轉型、產業轉型,深入推進工業生產、建筑供冷供熱、交通運輸、農業農村等領域電能替代,構建以電為中心的終端能源消費格局。同時,加快全國碳市場建設,將電價與碳排放成本有機結合,緩解清潔發展與電價成本之間的矛盾,實現碳減排與電氣化提升協同推進。”
全國人大代表、遠景科技集團CEO張雷認為,把握“碳中和”這一歷史機遇,應加快構建零碳新工業體系。“當前,整個工業體系都面臨革命性挑戰。不僅在于工業所需能源開發與使用方式的變化,還有'碳中和'帶來的工業生產工藝、技術革新、產業布局的變化。”
張雷呼吁,及早進行頂層設計,加快工業使用能源的零碳轉化,在規劃產業空間布局時重視可再生能源豐富、低成本的區域,重點研究相關產業必需的零碳生產工藝并產業化。“建立零碳新工業體系的關鍵基礎,在于足夠充分的零碳能源。建議繼續推進可再生能源大規模發展,不僅可以確保'碳中和'目標如期實現,還能加快可再生能源成本降低,為我國構建零碳新工業體系提供廉價的零碳能源。”
農工黨中央團體提案稱,在化石能源領域,應嚴控新建高耗能、高排放“兩高”項目迫在眉睫。對此,提案建議相關部門抓緊指導地方,對擬上馬“兩高”項目系統梳理、分類處置;對尚未開工的項目,分行業逐一論證其必要性,不符合產業政策、產業布局規劃等要求,堅決停批、停建;對已開工或確定建設的項目,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嚴格落實環評、能耗、產能置換、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等要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