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一年多建設,總投資3.78億元的建水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近日建成并網發電,正式進入投產試運行階段,標志著建水縣生活垃圾處理模式由填埋處置向焚燒發電轉化邁出了關鍵一步,也為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走進位于臨安鎮狗街村委會土鍋沖村的建水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樹木郁郁蔥蔥,陣陣桂花香味撲面而來,假山噴泉悠然雅致,景色靜謐美麗。中央控制室內,一塊碩大的電子屏幕實時顯示著垃圾處理和發電的全過程。從垃圾入池到焚燒爐內燃燒情況,再到各項運行參數的精準監控,一切盡在掌握之中。
在垃圾吊控制室內,巨大的金屬抓手在垃圾堆中靈活穿梭,將垃圾從30多米深、足有6層樓高的垃圾池內精準地投入給料斗中,隨后立即會通過焚燒爐焚燒。雖僅隔一面玻璃,記者卻聞不到一絲異味。經過一系列的處理之后,垃圾就能快速變成清潔的電能。
建水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于2023年5月開工建設,占地面積約53畝,建筑面積1.6萬余平方米,日處理生活垃圾500噸,年處理生活垃圾 18.25萬噸,年發電量6730萬千瓦時,煙氣排放量優于歐盟及國家標準。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生產控制采用DCS自動化模塊,垃圾進廠后,首先被送往垃圾池進行分區堆放,經5至7天的發酵處理,方可進行焚燒發電。工作人員無需接觸到垃圾,只需幾位工作人員就可對垃圾焚燒發電進行全程控制,滲濾液經過處理達標后,回用于廠區循環冷卻塔補水,讓垃圾“變廢為寶”。
垃圾焚燒以后通過蒸汽對汽輪機進行沖撞,然后通過發電機進行發電,再輸送到電網上。垃圾焚燒所產生的廢氣,通過整個煙氣系統、噴射活性炭、氨水等一系列的處理以后,達到國家的排放標準后再進行排放。
建水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自試生產并網發電以來,截至記者發稿時已處理來自建水、石屏兩縣的生活垃圾1.2萬余噸,并網發電27天,發電550萬余度。
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順利并網發電,從根本上改變了建水縣及周邊縣市生活垃圾簡易填埋的現狀,真正實現了生活垃圾的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處置,推動了建水縣及周邊縣市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向綠色、高效、資源化方向發展。(建水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趙繼兵 李云曄 陳維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