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印發的《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下稱《意見》),將“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作為“加快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部分,并首次明確到2030年節能環保產業規模達到15萬億元左右的量化目標。
受訪專家普遍認為,實現15萬億元規模產業目標,意味著未來六年節能環保產業年均復合增長率將落在7.0%~8.0%的區間。環保產業將向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全面升級,提升工業企業能源利用效率、更新工藝流程和生產設備、減少末端排放等將成為重點方向;再生資源對原生資源的替代也將釋放出巨大的減碳潛力。道路交通領域電動化趨勢、航空領域生物航煤等綠色燃料應用的前景同樣值得關注。為實現《意見》目標,政策方面仍需要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技術創新力度,構建完善支持技術創新的金融生態。
15萬億產業規模意味著什么?
節能環保產業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兼具帶動經濟增長和應對環境問題雙重屬性。《意見》提出,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綠色制造體系和服務體系,不斷提升綠色低碳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
“到2030年節能環保產業規模達到15萬億元左右,意味著節能環保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占比會繼續上升。”北大國發院宏觀與綠色金融實驗室副主任何曉貝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全球要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綠色低碳行業領域的投資需要快速增長。
根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綠色發展》白皮書,2021年,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產值超過8萬億元。對標實現2030年節能環保產業規模達到15萬億元左右的目標要求,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溫宗國向記者表示,這意味著,到“十五五”末,中國節能環保產業規模將增加近一倍,這將推動整個社會加快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及能源結構。
綜合市場機構測算,未來六年,節能環保產業年均復合增長率將落在7.0%~8.0%的區間。
“這一增速體現了該產業的活力和潛力,也反映了全球及各國政府對節能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高度重視。”賽迪研究院節能與環保研究所資源綜合利用研究室副主任霍婧向記者表示,隨著全球對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視和投入不斷增加,節能環保產業的市場需求將持續擴大。
受訪專家一致認為,節能環保產業量化工作目標的設定為整個產業的蓬勃發展注入了強勁信心與動力。東吳證券研究所副所長、環保首席袁理對記者表示,《意見》相關部署體現國家在實現“雙碳”目標背景下,鼓勵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拉動經濟增長。
哪類行業率先受益?
節能環保產業涉及行業眾多。根據《節能環保清潔產業統計分類(2021)》,節能環保產業包括高效節能產業、先進環保產業、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綠色交通車船和設備制造產業四個一級類別,進一步細分包含23個二級類別和60個三級類別。這些領域相互關聯、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一個龐大的產業鏈。
工業節能被受訪專家重點提及。《意見》提出,大力推廣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節水管理、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模式和以環境治理效果為導向的環境托管服務。“提升工業企業能源利用效率、更新工藝流程和生產設備、減少末端排放等將成為重點方向。”袁理表示,從投資角度,建議關注節能設備制造、合同能源管理、節水管理及固碳技術企業。
資源循環利用方面,賽迪研究院節能與環保研究所節能與綠色能源研究室副主任莫君媛向記者指出,再生資源對原生資源的替代,不僅將釋放出巨大的減碳潛力,也是工業資源供給安全的重要保障。據行業協會統計,按照20年~30年的使用周期,鋁即將進入回收階段。據中國工程院預測,到2030年,廢鋼年產出量將占到粗鋼產量比重的30%~33%。
“另外,早期建設的風電、光伏設備,以及推廣的新能源汽車,將逐步進入退役期。”莫君媛表示,據相關研究,到2025年,國內需要回收的動力電池將達137.4GWh(約110萬噸),到2030年,我國累計退役的風電、光伏設備產生的廢棄物約3500萬噸。
《意見》提出,要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推動城市公共服務車輛電動化替代;推動船舶、航空器、非道路移動機械等采用清潔動力,加快淘汰老舊運輸工具,推進零排放貨運,加強可持續航空燃料研發應用,鼓勵凈零排放船用燃料研發生產應用。“建議關注道路交通領域電動化趨勢,航空領域生物航煤等綠色燃料的應用。”袁理說。
在溫宗國看來,環保產業將向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全面升級,產業發展領域和范圍不斷拓展。如生活垃圾制備燃料氫、退役裝備循環利用等新興領域,將推動固廢治理與新能源、資源開發等產業上下游的投資,以及高效先進環保裝備制造等相關新賽道的發展。
企業應如何把握產業機會?安永亞太區工業與能源行業聯合主管合伙人朱亞明對記者表示,從行業和企業的角度,應該重視科技創新和研發投入,將綠色化與數字化技術有機結合,形成自身核心競爭力。充分利用產業集群來提高供應鏈效率,促進產業的深度融合、協同發展。此外,還應關注政策動向,合理利用政策激勵和綠色金融工具來支持節能環保項目的發展。
霍婧也建議,企業應在鞏固傳統業務的基礎上,積極拓展新業務領域,如綠色能源、碳排放交易、環保咨詢服務等,創造新增長點。同時,節能環保作為全球性產業,企業應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拓展海外市場,推動節能環保產品和服務走向世界。
哪些堵點亟待破解?
用產業發展的思維,推動綠色轉型發展,需要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保駕護航。
霍婧指出,我國節能環保產業起步較晚,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需要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技術創新力度,提高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當前正在抓緊開展“十五五”規劃編制調研。莫君媛表示,“十五五”期間,建議以供需協同為牽引,加大先進適用綠色低碳技術裝備有效供給,同時以技術裝備更新迭代帶動工業投資,形成創新與發展良性互動。
一方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突破一批重大綠色低碳技術,加快推動變革性綠色低碳技術工程化和產業化應用。另一方面,以推廣應用為目標,推動重點行業加快綠色低碳技術裝備升級,分行業發布重大綠色低碳技術清單,引導企業、園區實施綠色低碳改造。暢通產融合作機制,用好轉型金融、綠色金融、碳減排支持工具等,著力解決傳統產業綠色低碳技術改造融資難題。
此外,在推動再生資源規模化、高水平利用方面,建議推動成熟的部門規章升級為法規,完善回購利用體系。
溫宗國認為,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技術標準規范。如在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方面,不同城市和省份有不同的實施細則和標準,這種標準的不統一使得企業在跨區域運營時需要調整運營模式和技術要求,增加了運營成本和復雜性。
加快發展綠色低碳產業離不開金融支持。何曉貝表示,銀行信貸支持綠色行業發展政策還有完善空間,但更大的短板在于缺乏支持技術創新的金融生態,包括金融政策、風險投資市場環境等多方面。近期廣東、成都等地國資委相繼出臺政策,提出包括“不以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為主要考核指標”的政策調整,釋放了積極信號,有助于推動更前沿的氣候領域投資。(證券時報記者 郭博昊 江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