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黑臭在水里,問題在岸上,關鍵在管網。但過去管網埋在河道里,后來污水入河、河水入廠,導致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降低。同時管網作為沉沒資本,由政府負責修建,管網的歷史欠賬導致短時間內無法鋪設形成閉環。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一幕幕關于污水管網建設大戲將密集上演:
在廣州,2020年計劃新增污水管網5943公里。據當地媒體報道,其中中心城區新增3756公里,花都區新增274公里,番禺區新增714公里,南沙區新增813公里,增城區新增374公里,從化區新增58公里;
在上海,2020年被“預定”的是91公里市政污水管網建設、197個建成區直排污染源截污納管;
在北京,未來三年內新建污水收集管線740公里、再生水管線101公里,改造雨污合流管線82公里;
……
時至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污水處理產業,提質增效會帶來一番怎樣的新機遇?提升管網的建設運營效率是業內期待的焦點。“管網不治理,一切都白搭。”污水管網,既是黑臭水體治理的核心,亦是構建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環節。
根據“十三五”規劃,全國的污水管網規模需要從2015年的29.65萬公里擴大至2020年的42.24萬公里,新建近13萬公里的管網。原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建司巡視員張悅曾預測,在未來的“十四五”規劃和未來十年的水環境環保領域中,管網將會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其中涉及完善新建管網與存量管網的接駁工程,推進污水處理廠及管網建設,盡早消除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接合部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空白區等多個環節。
然而,本是污水處理系統各項功能得以實現的保障,污水管網卻成了“難啃的硬骨頭”。前期城市建設中存在“重處理設施、輕污水收集”的歷史原因,導致污水收集系統的核心“管網及配套泵站設施”成為薄弱環節。備受關注的長江經濟帶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建設工作,也飽受“管網”隱憂之苦。污水直排、河湖水倒灌、雨污錯接混接、地下水等外水入滲、溢流污染、工業廢水不達標納管等都是目前排水管道急需解決的主要問題。
城鎮污水處理廠由于存在污水處理費用收益,頗受資本青睞,全國各地已建成眾多污水處理廠。但與此同時,連接污染源與處理廠的管網,卻因維護難度大、管理成本高、缺乏盈利能力等原因,長期無人問津。城鎮的污水處理系統中的污水管網擔任著“血管”作用,當這個“血管”堵塞或者失靈的時候,用水造成的污水就不能有效地收集,造成收集率偏低。當管網破漏情況發生時,地下水、河水和地表水大量進入污水管線,造成清污混雜,不僅帶來污水處理上的經濟損失,也降低了污水處理效率。
對社會資本而言,無論是新建管網還是存量管網,均存在管理和運營維護難度較大的問題。新建管網方面,在實際項目開展中管網投資遠高于污水廠投資,且建設標準不高留下隱患,其他問題也是類似存量管網。核心原因在于管網建設尚未建立完善的投資回報機制,除非政府將管網建設捆綁給收益較好的污水處理廠項目,一般情況下新增管網建設高度依賴政府投資。
因而在業界看來,厘清現有管網建設的問題,加大投入財力物力提升管網的運輸收納能力從而提升污水收集率,是城鎮污水處理能力提升的關鍵。如何讓民間投資方愿意參與,關鍵是建立投資方對于地方政府的財政支付能力和履約機制的信任。”未來,在管網調查、修復、日常巡查、定期養護更新等方面,相關企業有望收獲更多機遇。具體來看,“針對老舊污水管網很可能是要分區塊進行排查、改造和維護。而新建管網則從前端的規劃、施工設計等要嚴格把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