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热 影音-丁香最新网址-丁香五月综合缴清中文-丁香五月亚洲春色-v片在线播放-v片免费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節能環保 > 綜合新聞

美麗中國:開展生態監測 服務全球生態環境治理

人民日報發布時間:2024-01-10 10:02:09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3年度報告》近日發布。我國一直致力于面向全球開放共享更多的地球觀測數據、產品、工具、知識和服務,為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開展生態環境監測提供遙感技術支持。

  1月5日,科技部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3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年度報告》)。自2012年起,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會同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跨部門組織國內優勢科研力量,持續開展《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編寫工作,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國際社會共同關切的議題開展全球及洲際尺度的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分析和評估。

  利用遙感技術開展生態監測,對地觀測能力日益提高

  “目前中國已形成氣象、資源、環境、海洋等地球觀測衛星應用體系,逐步完善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和國家空間基礎設施,對地觀測能力日益提高。”《年度報告》工作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說,我國對遙感數據非常重視,遙感數據在農、林、地、礦、海洋、城市等方面都作出了很好的貢獻,其綜合效益從區域到全球、從靜態到動態的應用也展現了很好效果。

  據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主任趙靜介紹,作為地球觀測組織(GEO)的創始國和聯合主席國,中國一直致力于面向全球開放共享更多的地球觀測數據、產品、工具、知識和服務,為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開展生態環境監測提供遙感技術支持。

  2012年至今,我國圍繞全球生態環境典型要素、重點區域和熱點問題3大主題,陸續發布了涵蓋11個專題序列的31個分析報告及127個數據產品。專題序列包括陸地植被、陸表水域和城市3類典型要素,糧食生產與安全形勢、土地退化、自然災害和氣候變化4類熱點問題,以及洲際尺度生態環境、“一帶一路”、冰凍圈和生態環境脆弱區4類重點區域。

  從全球、洲際、生態分區等尺度分析碳損失和碳吸收的綜合效應

  《年度報告》完成了“全球土地覆蓋變化對碳損失和碳吸收的影響”“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等3個專題報告,為應對氣候變化、增強全球糧食供給透明度、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了數據與信息支撐。

  據“全球土地覆蓋變化對碳損失和碳吸收的影響”專題報告編寫組組長、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劉良云介紹,該專題報告聚焦森林變化和不透水面擴張這兩種最顯著的土地覆蓋變化方式,分析了森林損毀、森林恢復和不透水面擴張的時空變化特征,并從全球、洲際、生態分區等尺度分析了碳損失和碳吸收的綜合效應,形成了1985—2020年全球森林損毀碳損失、森林恢復碳吸收和不透水面擴張碳損失等數據產品,可為開展全球土地覆蓋變化對全球碳循環的影響研究提供科學數據支撐。

  報告顯示,全球土地覆蓋變化顯著,森林損毀和森林恢復均呈加速態勢,不透水面持續擴張。1985—2020年,全球森林損毀速率由每年12.17萬平方公里增加至28.40萬平方公里,恢復速率由每年6.84萬平方公里增加至19.89萬平方公里。監測結果表明,全球在遏制森林面積加速減少趨勢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尚未完全達到“保護、恢復和促進可持續利用陸地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報告顯示,全球森林損毀和不透水面擴張導致的碳損失呈加速增長態勢。1985—2020年,35年間森林損毀導致森林生物量碳損失約297.10億噸碳,表層土壤有機碳損失約45.10億噸碳;不透水面擴張導致森林生物量碳損失約4.48億噸碳,表層土壤有機碳損失約5.94億噸碳,碳損失速率呈現先上升后穩定的態勢。

  森林恢復是陸地生態系統碳吸收增加的主要來源之一。因此,加強森林植被恢復、提升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是國際社會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現全球“碳中和”目標的有效途徑之一。

  2023年全球大宗糧油作物同比增產,中國等國的抗旱能力突出

  據“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專題報告編寫組組長、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吳炳方介紹,該專題報告完成了2023年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形勢監測和全球糧食供應形勢分析,評估了其間發生的典型氣候事件和區域性突發事件對糧食生產能力的影響,并聚焦干旱減緩效應與耕地休耕現象,揭示了干旱減緩能力提升、耕地利用水平提高對穩定糧食生產的貢獻,可為應對全球糧食安全挑戰、提高糧食生產韌性提供重要的決策和信息支撐。

  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大宗糧油作物同比增產。2023年全球極端事件對大宗糧油作物生產的影響相對較輕。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總產量預計為28.74億噸,同比增加1414萬噸,增幅0.5%。

  報告認為,近40年來全球大宗糧油作物主產區干旱減緩能力顯著提高。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16個玉米主產區、12個水稻主產區、12個小麥主產區以及5個大豆主產區分別采取保障灌溉、地膜覆蓋、保護性耕作、種植結構調整以及選用抗旱品種等措施,顯著提升了農田的抗旱能力。中國、法國和印度等國的抗旱能力突出,但是非洲、美洲以及澳洲部分主產區的抗旱穩產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實習生趙林參與采寫)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10日 14 版)


評論

用戶名:   匿名發表  
密碼:  
驗證碼:
最新評論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拜泉县| 抚松县| 崇义县| 冕宁县| 曲周县| 普格县| 东平县| 建瓯市| 崇文区| 定南县| 江北区| 依安县| 翁源县| 新余市| 扬州市| 双江| 德昌县| 平利县| 陈巴尔虎旗| 深水埗区| 翁源县| 平乡县| 冀州市| 安阳市| 彰化市| 江川县| 张家口市| 和田县| 高要市| 武威市| 阿拉尔市| 巴林右旗| 临洮县| 铜山县| 拉萨市| 体育| 拉萨市| 衡山县| 余姚市| 新竹市| 温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