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至19日是我國第34個全國節能宣傳周,主題為“綠色轉型,節能攻堅”。受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十四五”前期我國能耗下降幅度不及預期。今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必須以更大決心啃“硬骨頭”,緊盯重點行業進行節能攻堅,為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打牢基礎。
節約資源是我國的基本國策。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我們不能照搬發達國家過去依靠大量消耗世界資源、實行能源高消費的傳統發展模式,而是要努力探索新的發展道路。加強能源節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以有效減緩能源需求過快增長,使我國能源需求總量控制在資源約束范圍內,讓經濟社會在高效低耗中發展,這才是最經濟、最便捷、最綠色的“第一能源”。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全面節約戰略持續加速推進。2012年至2022年,我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超6%的經濟增長,能耗強度累計下降26.4%,相當于少用能源約14.1億噸標準煤,少排放二氧化碳近30億噸,能效提升速度世界領先。2012年至2021年間,噸鋼綜合能耗下降9.8%,火力發電煤耗下降5.8%,燒堿、機制紙及紙板、平板玻璃、電石、合成氨生產單耗分別下降17.2%、16.8%、13.8%、13.3%、7.1%。截至2022年底,我國節能建筑占城鎮民用建筑面積比例超過65%,累計建成綠色建筑超過100億平方米。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差距。能源強度是衡量能效水平的主要指標,我國現在的能源強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是發達國家的2倍至3倍,“十四五”單位GDP能耗降低指標進展滯后于預期,綠色低碳發展任務艱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雙碳”目標下,面對能源需求剛性增長和綠色轉型要求,需要進一步深刻認識和挖掘節能提效的巨大潛力與價值。
節能攻堅要緊盯工業、交通、建筑三大能源消費領域。
強化工業節能。工業領域是我國能源消費和碳排放的主要源頭,要著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工業能源消費體系,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加強重點行業過剩產能預警,提高“兩高”項目節能環保準入標準。聚焦鋼鐵、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屬等重點行業,完善差別電價、階梯電價等綠色電價政策,鼓勵企業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加快節能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擴大電氣化終端用能設備使用比例。推動制造業主要產品工藝升級與節能技術改造,不斷提升工業產品能效水平。
優化交通節能。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物流、出行需求不斷增加,交通用能還將持續增長。要按照“宜水則水、宜陸則陸、宜空則空”的原則,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和組合效率,加快發展水路、鐵路等綠色運輸方式。推動大宗貨物和中長途貨運“公轉鐵”,進一步降低大宗貨物和集裝箱中長距離運輸的公路分擔比例;提高水路貨物周轉量占比,加快發展集裝箱、鐵礦石、煤炭、鋼鐵等貨類鐵水聯運。同時,加強交通運輸節能降碳技術創新,發展電動化、智能化、共享化交通運輸工具。
深化建筑節能。隨著城鎮化率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我國建筑領域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將保持剛性增長,節能降碳潛力巨大。應重點提升建筑節能標準,推廣先進建筑節能技術,開展建筑綠色節能改造。優先支持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利用可再生能源滿足建筑供熱、制冷及生活熱水等用能需求,利用外墻保溫技術、門窗保溫技術等降低冬季采暖用能需求,推廣被動式建筑節能、綠色照明、高效節能家電等技術。
節能減排是一場貫穿整個社會的全民運動。隨手關燈、集中洗滌、綠色出行……每一個小小的節能舉動,都是對綠色轉型的最大支持。要加大節能宣傳頻次、豐富宣傳形式、提升宣傳效果,積極推廣生態文明、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增強全民節約意識。大力普及節能技巧和常識,通過制度設計有重點地引導各類用戶節能,把節能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加快形成能源節約型社會。 (作者:王軼辰 來源:經濟日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