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蚌埠供電公司黨委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深入學習貫徹安徽省電力公司主題教育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精神,將理論學習、調查研究、推動發展、檢視整改等重點措施有機融合、一體推進,用實干推動發展、取信于民,推動第二批主題教育步步深入、特色鮮明、成效突出,正以一場思想洗禮,匯聚起公司上下凝心聚力、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在加快推進公司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全面推進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互聯網企業和現代化幸福蚌埠新征程上再立新功。
察實情出實招 推動調查研究走深走實
“聚焦表箱到戶、線路靠邊、下火不跨路、少桿化等目標,推動臺區整改從實用到好用升級,從好用向好看升級,更好地服務人民美好生活用能需求,助力城鄉人居環境改善。”11月4日,蚌埠市懷遠縣常墳鎮,蚌埠供電公司總經理江和順、黨委書記葛斐圍繞“兩改兩靠”農網改造工程,開展專題調研,推動工作開展。
國網蚌埠供電公司黨委把“四下基層”作為主題教育的重要抓手,聚焦制約公司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最突出最迫切的問題,科學確定選題7項,實實在在開展專題調研。認真抓好典型案例解剖式調研,確定1個正面和1個反面案例,進行復盤剖析,把問題研究得更深更透,把對策提得更準更實,確保每一個問題都有務實管用的破解之策。
“結合電力保供、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等中心工作,科學選定調研課題,直奔問題去,把問題隱患理清、風險挑戰辨明、方法路徑謀實。”國網蚌埠供電公司黨建部負責同志表示。
從“高標準起步”到“高質量推進”,主題教育開展過程中,國網蚌埠供電公司黨委明確工作機制,加強協同聯動,以領導帶學、個人自學、支部共學、專題研學、實戰檢學“五學聯動”模式為抓手,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入心見行,形成了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的良性循環,全方位推進主題教育有力有序開展。
破難題促發展 賦能業務工作見行見效
12月9日,為配合“靚淮河”工程開展,國網蚌埠供電公司克服現場環境復雜、施工難度大等困難,在10千伏青勝22線、金青1kV12線開展旁路帶電施工作業。
蚌埠市重點工程“靚淮河”工程啟動實施以來,國網蚌埠供電公司秉承“不停電就是最好的服務”的理念,已累計配合開展多次帶電作業,除此之外,在“淮宿蚌”鐵路遷改工程、黃山大道改造中大力推進不停電作業實施,助力蚌埠城市化建設。
在鳳陽路老城區整體提升入地改造工程中,通過“金潤名都”等7座開閉所負荷轉供,以及帶電安裝柱上斷路器等60余次不停電作業,實現了該入地改造工程施工方案最優、停電范圍最小,全過程基本不停電,減少停電時戶數1467時戶,明顯提升了供電可靠性。
今年以來,國網蚌埠供電公司拓展“移動環網柜車”在線路遷改中的綜合應用,在懷遠荊山新區、固鎮城南新區等區域拓展“零計劃停電示范區”范圍,開展配網不停電作業機器人智能應用。截至目前已開展配網不停電作業2646次,減少停電88.93萬時戶,多供電907.99萬千瓦時,用“不停電”為客戶提供最好的服務。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金鑰匙。
國網蚌埠供電公司黨委結合理論學習及調查研究,深入查擺公司改革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短板、追溯問題根源,統籌發展和安全,統籌保供和轉型,聚焦“保障大電網安全穩定運行”“促進電網綠色轉型發展”“持續強化科技創新”“推動國企改革深化提升”四個方面,細化制定23項重點任務,找準切入點、發力點,著力破解一批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難題,制定破題措施、明確時間節點、形成任務清單,確保整改到位。
辦實事解民憂 聚焦群眾訴求辦實辦好
10月12日,蚌埠恒大御景灣小區電動汽車充電樁配套供電設施改造工程提前竣工驗收送電,小區告別地下車庫“充電難”問題。“以前到公共充電站,路途遠電價還高。以后可以在自家小區給汽車充電了!”居民孟先生高興地說。
聚焦急難愁盼,辦實事解民憂。國網蚌埠供電公司黨委以助力鄉村振興、提升供電服務質量、為群眾辦實事為目標,把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公司上下主動對接全省“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全面推進農村電網鞏固提升,聚焦鄉村特色產業,大力實施從種植到加工全過程跟蹤服務,助力產業振興帶動鄉村全面振興。
借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創新開展鄉村供電設施“兩改兩靠”實踐活動,打造懷遠縣張溝1號臺區改造等4個示范工程,有效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建成蚌埠市能源大數據中心,為市委市政府在能耗管理上提供支撐,有力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綠色發展賦動能作貢獻。
蚌埠供電公司黨委黨建部主任臺稷表示,公司黨委還持續開展了“學思想、強基礎、優服務”專項行動,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進一步增強供電服務意識、改進工作作風、提高供電服務能力、提升供電服務水平。
國網蚌埠供電公司正以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實為契機,廣泛開展國家電網安徽電力皖美共產黨員服務隊特色實踐,引導廣大黨員干部職工始終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聚焦人民群眾供電服務訴求,做到民呼我為、接訴即辦,全面提高供電服務水平。(李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