耙田機轟隆隆作響,水嘩啦啦流向農田,春節假期剛過,在廣東省茂名化州市新安鎮新安村,楊開岳正和村民一道犁田插秧。
楊開岳經常走訪村民,對家家戶戶情況了如指掌。 鐘挺 攝
“為人民服務就得沉下心來,真心為群眾著想,踏實為群眾辦事。”2021年7月2日,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和廣東電網公司聯合組建的幫鎮扶村工作隊正式進駐化州市新安鎮。楊開岳作為廣東電網公司派出的駐新安鎮工作隊隊員兼新安村第一書記,正式開始了他的駐鎮駐村工作和生活。
繪制鄉村新藍圖
進入新安村,入眼即林,郁郁蔥蔥,道路干凈整潔,房屋鱗次櫛比,特別是佇立在路邊的路燈特別顯眼。新安村成為了該鎮第一個全村21條自然村主干道全部通路燈的村莊,每到晚上,570盞路燈點亮了新安村夜晚。
新安村村域面積約9平方公里,共有1333戶5386人。2021年6月之前,村子里一直沒有路燈,每到夜里就一片漆黑,村民出行十分不便,安裝路燈是村民長久以來的心愿。
“這是村民所需所盼。”楊開岳在廣泛調研、征求村民的意見之后,安裝路燈成為他為群眾辦實事的第一件事。他幾經奔走,爭取上級投入資金90萬元,為了確保采購的路燈價格合適和質量優良,他與村干部多次去茂名、湛江調研,貨比三家,采購價格每盞路燈便宜了幾百元,路燈的質保年限從2年提高為5年,每根路燈的埋深也從60厘米提高為70厘米。
腳下有土,心中有譜。來到新安鎮之后,楊開岳與工作隊同事就馬不停蹄地展開了調研。與村干部進行訪談,到貧困戶家走訪,一個月下來,楊開岳的筆記本都記了好幾本。
持續廣泛的學習調研,他心中的“藍圖”變得更加清晰。由他主持編寫的《新安鎮新安村新農村建設規劃(2021-2025年)》,初步勾畫出了新安村未來發展的藍圖,為接下來有的放矢開展幫鎮扶村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樣出自他手筆的《新安鎮新安村鄉村振興策劃方案》和《新安鎮新安村紅色小鎮一期落地項目構想》兩個方案,對新安村規劃部分項目進行承接,為爭取納入鎮政府項目庫做好充分準備。
因地制宜辦實事
“我們的撂荒地租給別人種,三年之后什么都不用做就能分到稻谷,這是好事啊!”村民激動地說。2022年3月,化州市新安鎮山合經濟合作社與化州市勝文家庭農場簽訂了80畝撂荒地復耕復種流轉協議。
新安村委會山合村位于新安鎮東南部,面積約1平方公里,地處丘陵地帶,有水田160畝,坡地80多畝,山嶺約200畝。由于村民大多外出務工的原因,80多畝的農田一直撂荒多年。
為了有效減少耕地撂荒,盤活農村土地資源,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政策,保證糧食生產,楊開岳四處奔走聯系,廣泛征求村民意見,與該村委會成員就撂荒地處置方案多次召開研討會。
“好端端的田地被撂荒,太可惜了。”楊開岳駐村不久就開始謀劃復耕。“起初,有些村民不理解,甚至擔心自己的土地流轉出去就要不回來了。”楊開岳逐一走訪,打消村民顧慮,“我們與村民約定,在每年每畝可以拿到500斤稻谷做租金的前提下,如果不想租了還可以把地要回去。”最終,村里決定由村民將土地以經濟合作社的名義,與專業的公司簽訂撂荒地復耕復種流轉協議。
不僅于此,針對當前農村水稻產量偏低、產值偏低,效益不好的問題,楊開岳在糧尾涌村、大首渦村、樟建村、莞草堂發動村民,整合出15畝撂荒地,在撂荒地上打造高產稻試驗示范基地;通過開會集體表決的方式,建立退桉種果示范基地,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豐收,讓碑頭村和竹根垌村能夠每年增加集體收入1.6萬和2.3萬元。
情系教育助成長
2月6日中午12時,新安小學學生們安靜地排隊,打好飯菜后,來到飯堂里食用午餐。只見飯堂寬敞明亮,鋼質餐桌干凈整潔。“現在煥然一新的環境讓學生吃得更歡心,這一切變化都是工作隊幫扶帶來的。”新安小學校長王家養說。
針對調研發現的新安小學辦學條件差的問題,楊開岳在和學校充分溝通后,爭取上級安排資金31.8萬元幫助新安小學改造學校食堂和安裝課室、宿舍窗簾,為鄉村孩子健康成長創造幸福家園。
“要對接和服務好鄉村振興,必須抓住鄉村教育事業發展關鍵。”楊開岳著眼于下一代的教育培養,經過多方努力,爭取上級投入資金180萬元,在新安鎮各鄉村小學共建設6所“南網知行”書屋,可供閱讀圖書2.1萬冊,受益師生超過1500人。
據王家養介紹,楊開岳不但爭取上級資金建起“南網知行”書屋,還組織開展“藍公益·安全用電進學校”活動,發放安全用電宣傳小冊5600份,文具書包1100份。“要想做好鄉村振興,就要做好人才和文化的振興。”楊開岳深知教育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的重要性。
新安小學就讀環境的改善也增加了對學生的吸引力,目前該校在讀學生從去年的80人增加到了120人,有效減輕了新安鎮中心小學的就讀壓力。 (葉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