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上午,在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的曬紙車間里,從事37年曬紙工作的“大國工匠”毛勝利伸出食指,點起宣紙一角后,微抬右臂,向右輕輕一扯,一張薄如蟬翼的宣紙就貼在了電加熱的鋼板墻上。
供電員工幫助宣紙生產企業消除用電線路安全隱患。 韋振 攝
“生產每一張宣紙都要經過撈紙、曬紙、剪紙等108道工序,需要一年時間。曬紙工藝實施改造后,對供電可靠性的要求非常高。我們用電穩定可靠,得感謝供電公司‘紙鄉助手’們的大力支持。”毛勝利說。
涇縣是宣紙的發源地,被稱為“中國宣紙之鄉”,目前有520余家宣紙生產企業,從業人員1萬余人,年產宣紙620多噸。
為更好地服務宣紙產業發展,涇縣供電公司組織營銷、運檢、調控等專業部門骨干人員,成立“紙鄉助手”服務團隊,針對宣紙產業供電可靠性、穩定性和安全性要求高的用電特點,全過程分析、指導、服務企業生產用電。該公司推出“涇天辦”服務品牌,實現供電營業廳“刷臉辦電”設備全覆蓋,做到客戶辦電“不出門、家中辦、掌上辦”。此外,“紙鄉助手”服務團隊還建立了“電網精算師”隊伍,從用電負載、錯峰、容量等角度幫助宣紙生產企業精細計算用能數據,為客戶節省用能成本。
毛勝利介紹,2019年以前,曬紙普遍采用傳統的土焙法。土焙是用土和磚砌成的夾火墻,使用久了表面會逐漸開裂,影響曬紙成功率。“另外,焙面的溫度分布不均勻,一張紙能不能曬成功全憑手感和經驗,生產效率較低。”他說。
2019年年底,毛勝利從當地廣泛運用的電氣化制茶中獲得了靈感,打算通過電能替代的方式改進曬紙工藝。由于市場上沒有可借鑒的案例,自己又不熟悉電氣知識,他向涇縣供電公司求助。
涇縣供電公司“紙鄉助手”服務團隊多次走進曬紙車間,根據曬紙工藝要求及企業用能情況建議企業采用電加熱循環水的方式替代傳統土焙法曬紙。經過多次現場測試和調研,2020年,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將土焙面更換成鋼板,在內部安裝了電加熱循環水系統,確保鋼板溫度可控、穩定。“溫度低于70攝氏度或高于80攝氏度,系統會自動加熱或降溫。”毛勝利說,“現在不僅曬紙成品率超過99%,而且還環保。”
近幾年,涇縣政府推進宣紙制作工藝改進,使千年宣紙制造業煥發出新活力。如今,除了曬紙工藝外,宣紙生產過程中的用青檀樹皮、獼猴桃汁攪拌等耗時耗力工序均已實現了電氣化,在保障宣紙品質的同時,減輕了從業者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宣紙成品率。
折扇、春聯……宣紙以多種形態走進千家萬戶。涇縣政府不斷推動宣紙產業與全域旅游、文化創意等深度融合,打造宣紙文創產品、非遺研學、手工體驗等新業態。涇縣供電公司“紙鄉助手”服務團隊研發了宣紙產業用電智慧監控平臺,將宣紙企業在配網自動化、用電信息采集等系統中的數據接入該平臺,集中監控宣紙企業供電線路負荷變化、臺區運行等情況,保障客戶用電可靠。
6月22日,涇縣供電公司丁家橋中心供電所所長陳圣龍接到由監控平臺推送的線路故障告警信息。信息顯示,故障范圍位于10千伏黃村線開發區支線。供電所員工張秋生和同事迅速趕到現場。經過檢查,張秋生發現由于安徽常春紙業有限公司企業內部線路老化造成線路瞬間過電流故障。兩名供電員工隨即排除了故障,從發現故障到排除故障、送電用時30分鐘,大大縮短了故障處置時長。
如今,涇縣宣紙產業“線上+線下”銷售齊頭并進,已在各地建立銷售網點500余處、電商1000余家,相關產品線上年銷售額超過12億元,成為安徽省網絡銷售超億元產業。
展望未來,一幅產業振興、村美民富的畫卷正在宣紙上徐徐鋪開。(章明 程夢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