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前后,豫北平原雨水豐沛、熱量充足,當地重要糧食作物玉米已開花結實。實現秋糧豐收,做好這一時期的田間管理至關重要。
8月12日上午,河南省安陽縣瓦店鄉5.6萬畝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化示范區內,51歲的張洪文操控電動多旋翼無人機,在玉米地中噴灑綠色防蟲害農藥。“噴藥,操作無人機,三天能噴完兩千畝。大雨下兩天,人不用下地挖溝排水,電動智能閘自動把水排走。”他說,“種地越來越省事,現代化的高標準農田讓我成了‘新農人’。”
河南武陟縣供電公司員工巡檢高標準農田配套電力設施。 王向陽 攝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驗收、管護機制。根據《高標準農田建設 通則》(GB/T 30600-2022),高標準農田是指田塊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節水高效、農電配套、宜機作業、土壤肥沃、生態友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的耕地。
春灌、夏種、秋收、冬播,農民按農時勞作。作為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營銷部農電處(鄉村振興辦)負責人,郭珊珊也形成了根據農時開展農事用電服務的習慣。這幾天,她在參與一項有關高標準農田機井通電工程管理變革的研究,希望通過更加科學、規范、高效的管理,讓這項民心工程更好地惠農利民。
“2400畝小麥,平均畝產1400斤。”這是張洪文今年夏糧的收成,這樣的產量,過去他想都不敢想。“以前村里機井少,用電澆地需要從家里扯一根線到地頭,得花錢買電纜、開關,很費事,安全也沒有保證。用柴油機,一個人一晚上要守著4臺水泵,通宵還澆不完。水澆得不透、不及時,一畝地能打800斤糧食就不錯了。”張洪文回憶。
張洪文遇到的情況并非個例。為了及時灌溉農作物,2020年之前,各方自發、多頭建設機井及相關提灌設施,但是部分設施標準較低、布局不合理、缺乏維護,無法長時間大負荷運轉,農忙時反而耽誤灌溉。
糧食生產命脈在水利,變革勢在必行。
2020年,河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河南省理順農業灌溉用電設施建管體制實施方案》。據此,從2020年3月起,全省農田機井新增和存量10千伏高壓用電設施部分,由國網河南電力負責建設改造并管護;新增和存量380伏低壓用電設施部分,由縣級政府農業農村部門負責建設改造,由縣政府成立的用水合作組織負責管護。
“這次變革理順了農田機井供電設施建設管理機制。新機制下,投資、建設、管護界面清晰合理。”郭珊珊說。
2020年以來,除了履行相關職責,國網河南電力還組織人員廣泛調研,編制機井通電工程典型設計方案,使河南農田機井供電設施有了全省統一的高質量建設標準,過去多頭建設導致的工程質量問題徹底解決。
考慮到現代農業規模化作業、保障耕地安全等新需求,國網河南電力依托營銷業務應用系統開發專用農業用電監測功能模塊,快速響應農業生產用電報裝、搶修需求,全面推廣“刷卡澆地”等灌溉用電方式;實施抗旱保墑等農田機井包保責任制,做好農田機井供電設施隱患排查處理、災后恢復重建等專項工作,讓高標準農田的優勢充分發揮。
機制順,權責清,電通水暢保豐收。“現在的高標準農田,井、電和控制系統都是成套的,一點不用我們農民操心。只需要刷刷電卡、點點手機就能聯網澆地,再也不用排隊。畝產上千斤是平常事。”張洪文說。截至2023年,河南省8000多萬畝高標準農田支撐全省糧食年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
變革步伐不斷向前,創新舉措落地見效。為進一步提升高標準農田防洪抗災水平,保障耕地安全,2022年以來,河南省在廣潤坡實施14萬畝高標準農田災后重建示范區項目。
作為項目參與方之一,國網河南電力聚焦滿足8種現代化農業灌溉模式,以及實時氣象監測、遠程綜合監測和控制等智慧農業用電需求,高標準重新規劃瓦店鄉相關區域農網,已新建配電臺區14個、新增配電變壓器容量1700千伏安,架設10千伏線路6.1千米。農田中增設了電動智能閘,洪澇時可將田內存水通過溝渠自動排至泄洪河道,做到“一日暴雨一日排出”,降低農作物受淹、農田受損程度。
擁有不再“靠天吃飯”的底氣,張洪文探索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擴大糧食種植規模。相關村民不僅拿到土地流轉費,還通過職業技能培訓在家門口打工掙錢。
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電力服務還在持續優化。國網河南電力利用數字化手段推進城鄉供電服務均等化,今年還下達了專項配套配電網工程692項,計劃新增(改造)配電變壓器3360臺、10千伏線路1853.4千米。全省新建的550萬畝高標準農田將因此受益。(霍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