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新能源電池汽車快速發展之時,氫燃料電池汽車則率先從公交車和重型卡車等商用車發力,開始體驗“氫能時代”。
氫燃料電池汽車具有環保性能佳、轉化效率高、加注時間短、續航里程長等優勢,已成為新能源汽車重要的技術路線,各發達國家和地區都在積極布局搶占行業發展先機。
我國在新能源電池汽車領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發展優勢,并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汽車產業創新生態鏈。氫燃料電池汽車也將從公交車開始,進入到我們的生活中。
張家口:氫燃料公交車保有量全國領先
如今,若在張家口城區留心觀察,會看到車牌末尾印有“F”標識的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在繁華的城市馬路上穿行。盡管“樣貌”與普通公交車并無太大差異,但“內里”卻更加環保,是當前深受市民歡迎的新型綠色交通工具。
作為2022年冬奧會舉辦地之一和可再生能源示范區,近年來,張家口市大力發展包括氫燃料電池汽車在內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目前,氫能汽車已在全國多地實現商業化運營,在通勤、物流等諸多方面均有應用。其中,張家口將氫能汽車大規模投向公共交通領域,304輛氫燃料電池公交車的保有量全國領先。
“張家口公交集團從2017年就開始采購并使用氫燃料電池公交車,目前,304輛氫燃料電池公交車覆蓋主城區10條公交線路,累計行駛1600萬公里,運送乘客5200萬人次,成為了全國氫燃料電池公交車運營較好的城市。”張家口公交集團副總經理霍俊青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
氫能是一種來源豐富、綠色低碳、應用廣泛的清潔能源。氫燃料電池汽車是給汽車加氫,通過氫氧離子的化學反應“現場發電”,其燃料來源于氫、排放出水,實現綠色無污染。同時,氫燃料電池汽車具有能量補給速度快、用時少的特點,將加氫槍插進加氫口,10分鐘之內就可以加滿氫燃料。
“天然氣車型仍然有直接碳排放,且存在動力不足、天然氣季節性供應不足問題;純電動車型存在電池壽命及續航里程問題,更換電池及電池退役成本比較高。從實現壩上氫能基地的長遠發展目標來看,綠氫應用在經濟性方面完全可做到優于燃油。”張家口市發改委創新和高技術發展處處長尹旭光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
為加強氫能產業創新體系建設、延伸產業鏈條,今年4月份,張家口市氫燃料電池汽車全產業鏈數據采集和監測中心正式啟用,該中心是全國首個氫燃料電池汽車全產業鏈數據采集和監測中心。中心通過數據采集和監測系統,對產氫量、加氫量、車輛行駛里程及耗氫量等多項數據進行實時自動采集監測,同時對各環節生產運行過程進行實時監控和預警。
“中心的啟用,也將對2022年冬奧會期間各氫能廠站的安全平穩運行、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協調調度等發揮積極作用,助力綠色辦奧。”尹旭光說。
就像燃油車需要加油站、電動車需要充電樁一樣,燃料電池車也需要制氫廠和加氫站保駕護航。
今年2月,位于橋東區的海珀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電解水制氫項目在試生產期內平穩運行結束,標志著張家口市制氫、加氫、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生產、整車制造等氫燃料電池汽車全產業鏈形成。據了解,該項目利用張家口市豐富的風和光等可再生能源發電、制氫,全程無碳排放,實現“綠電”制造“綠氫”。
公司技術負責人趙輝介紹,制氫項目一期工程氫氣產量4噸/日、可滿足300輛大巴用氫需求,廠內加氫站加注氫氣1.5噸/日、可滿足100輛大巴用氫需求;擴產工程計劃于2021年年底投產。屆時,氫氣產量將達8噸/日、可滿足600輛大巴用氫需求。
據了解,張家口目前已有2座制氫廠、4座加氫站,今年年底將達到4座制氫廠、16座加氫站,為氫燃料車輛運行做好全方位保障。同時,繼續加大燃料電池汽車應用規模,2021年年底氫能燃料電池公交車將達到444輛。2022年冬奧會期間,張家口市預計將投入515輛氫燃料客車保障賽會交通服務。
重慶: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全鏈條”發力
車檢院等國家級汽車質量監督檢驗機構已具備氫燃料電池汽車試驗檢測能力。
與此同時,中國汽研還建設了重慶首個氫燃料電池汽車綜合營運監控平臺,通過打通制氫廠、氫儲藏、氫運輸、加氫站、氫能車等各方數據,可及時進行風險處置及資源調度,形成氫能全產業鏈數字化管理與服務能力。
加氫站不足也是產業發展需要補足的“重要一環”。今年4月,重慶集中開工建設首批3座加氫站,建成投運后每天可滿足約300輛氫能源公交車或480輛氫能源市政物流車的加氫需求。據介紹,重慶將探索加氫/加油、加氫/加氣、加氫/充電等聯合建站發展模式,預計到2022年將建成10座加氫站。
“聚焦全產業鏈謀劃產業發展,未來重慶將形成完備的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集群。”涂興永表示,依托現有的氫燃料電池整車企業及核心配套項目,重慶將重點圍繞兩江新區、九龍坡區布局加氫站,拓展應用場景;并且在成渝高速和渝萬高速沿線布局加氫站,打造成渝氫走廊。
此外,根據規劃,到2022年重慶從制氫、儲氫、運氫、加氫、氫燃料電池電堆、關鍵核心部件到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集群將初步形成;到2025年,全市氫燃料電池汽車相關企業超過80家,其中全國有影響力的整車企業2家、動力系統企業3家、核心零部件企業10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