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基股份、陽光電源、協鑫新能源之后,又一家光伏企業加入氫能產業大軍。江蘇林洋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日前宣布,其全資子公司林洋創業投資(上海)有限公司(下稱“林洋創投”)與上海舜華新能源系統有限公司(下稱“上海舜華”)成立合資公司。新成立的公司定位于研發、生產、銷售、運營和維護各種類型的電解水制氫設備。
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持,中國氫能產業迎來爆發期。根據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共有關鍵詞為“氫能”的現存企業2221家。近十年來注冊量逐年增長,2021年上半年注冊339家,同比增長89%。“光伏+氫”成為零碳能源和清潔儲能著力點,也是近來光伏跨界融合的典型路徑,不少光伏企業開始在氫能領域謀篇布局。
發力電解水制氫
基于對氫能產業未來發展潛力的共同看好,林洋創投與上海舜華簽訂合資協議,以4:6的股權比例共同出資設立新的合資公司。合資公司定位于研發、生產、銷售、運營和維護各種類型的電解水制氫設備,提供制氫設備及氫儲能整體解決方案。
在“新能源+制氫”領域,合資公司將拓展風光制氫的核心裝備制造,并提供新能源發電配套制氫系統解決方案。
林洋能源選擇與上海舜華合作,無疑是看上了上海舜華在氫能領域的產業積累,上海舜華是國內較早涉足氫能領域的企業,曾經研發了國內首臺35MPa加氫機、首臺70MPa加氫機、首臺加氫計量檢定裝置、首臺移動加氫站等裝備。
作為我國最早一批涉足光伏的企業,林洋能源對行業的發展嗅覺靈敏。林洋能源在2004年進入光伏領域,涉足多晶硅、硅錠、硅片、太陽能電池以及組件、應用端等全產業鏈業務。但隨著行業發展形勢的轉變,林洋能源在2010年毅然離開光伏制造,在行業高點套現離場,躲過了2012年的行業大蕭條。幾年后,林洋能源再度回歸光伏領域,重點推進分布式電站應用端業務,趕上了這一波光伏熱度。
本次布局氫能領域,林洋能源的產業布局能否再度踩準市場節奏,后續還需要時間的檢驗。關于雙方的合作,記者就相關問題致函林洋能源,截止發稿暫未收到回復。
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總裁祁海珅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林洋能源也曾是一家老牌的光伏制造企業,十來年前光伏行業面臨歐美雙反危機時刻,果斷出售了光伏資產,避開了光伏寒冬,最近幾年又開始在光伏組件制造及下游光伏電站和風力發電等項目開發加大投資力度,依靠自己的多年來的電子儀表器件等能源管理的經驗,積極拓展‘光伏/風電+儲能’等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的能源管理系統,也屬于電網友好型的清潔能源項目。”
氫能相關企業增長迅速
氫能是一種來源廣泛、清潔零碳、靈活高效、應用場景豐富的二次能源和重要的工業原料。根據數據網站Recharge的統計,截至目前,全球有24個GW級規模的綠氫項目,總規劃制氫規模達到207GW。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發布的《綠色氫供應政策制定指南》,到2021年底,全球電解槽制氫能力預計將增至3.1GW。按照IRENA的數據,零碳經濟需要全球每年產生130-160GW的電解水制造綠氫的能力,到2050年全球每年生產大約4億噸綠氫。
近年來,我國對氫能產業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以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為牽引,氫能已被列入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的組成部分。在7月16日國新辦2021年上半年中央企業經濟運行情況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提到,現在超過三分之一的中央企業已經在制定包括制氫、儲氫、加氫、用氫等全產業鏈的布局。
隨著雙碳目標的確立,氫能產業蓬勃發展。不少企業已經布局氫能領域。除了林洋能源之外,包括近期隆基股份、陽光電源、協鑫新能源在內的光伏企業在氫能領域均有所涉及。
光伏與氫能之間的“聯動”早就有之,為什么光伏企業如此偏愛氫能產業呢?祁海珅告訴記者,“林洋能源緊跟國家‘十四五’規劃以及雙碳目標的戰略發展,又發力開拓氫能源領域,‘新能源發電+制氫+氫能利用’應該對其未來的綜合能源業務發展起到積極影響,有利于提升其市場影響力和品牌競爭力,有向‘新能源綜合服務’發展的趨勢。”
根據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共有關鍵詞為“氫能”的現存企業2221家。近十年來注冊量逐年增長,2021年增速加快,上半年注冊339家,同比增長89%。從注冊資本來看,氫能企業的注冊資本規模普遍偏大,1000-3000萬元和5000萬元以上的均占比高達29%,100-500萬元的占比約14%。
2011年以來的十年之間,氫能企業注冊量呈逐年增長趨勢,2020年的注冊量達到了十年之最,共計477家,同比增長14.6%。從季度上來看,2021年上半年共注冊氫能企業339家,同比增長89%,呈現出飛速增長趨勢。其中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分別注冊相關企業143家和196家。
在氫能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行業也面臨著“成長的煩惱”,從產業發展初期,到壯大再到盈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祁海珅提示,“短時期內氫能業務帶動的產值和業績提升應該比較有限,相關配套產鏈也有待完善。”
來源:華夏時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