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1世紀初期,上海最新嗅到了氫能發展的機遇。
伴隨2001年國家“863”電動汽車計劃啟動,“三縱三橫”路線鋪就,全國各主要城市開始在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方向中抉擇。這其中,燃料電池汽車概念最超前、技術最難,是一個幾乎不為人知的冷門領域。
在這個節骨眼,上海出現一場創造性的政產學研企聯合創新,一段被情懷賦能的閃光日子,和一家數次開創中國燃料電池事業先河的公司,由此掀開了上海乃至中國氫能產業發展的序幕。
今年以來,21世紀經濟報道新能源課題組先后調研走訪上海金山化工區、臨港“國際氫能谷”、嘉定氫能港等上海重要的氫能產業發展園區,走訪了十多位企業高管、專家和政府負責人,形成了《氫涌南上海》、《長江口筑起“國際氫能谷”》、《風起嘉定“氫能港”》等調研報道,勾勒了上海氫能產業發展的樣本圖。
然而,二十余年的歷史腳步中,上海留下了哪些氫能產業發展史的濃重印跡,形成了哪些重大的氫能產業發展政策,聚集了哪些氫能產業鏈的明星企業?
面向未來,上海的氫能產業發展優勢應當如何總結,仍有哪些不足?
對此,課題組在結合前期調研的基礎之上,制定本報告,在描繪上海氫能產業發展已有的光華時,尋找高質量發展密鑰。
一、上海氫能產業發展史:五個“第一”
依托技術、制造、資源以及區位優勢,上海結合國家對氫能產業發展的政策指導,較早地踏入氫能產業發展,并在整個氫能全產業鏈的協同發展方面邁出了堅實步伐,使得產業發展水平,處于全國領先地位。
回溯上海氫能產業發展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1世紀初期。
2001年初,現任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從德國回同濟大學任教,致力于發展中國汽車工業。他向國務院提議——中國要開發潔凈能源汽車,才能實現汽車工業的變道超車。
2001年9月29日,在萬鋼帶領的專家組推動下,國家“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專項”啟動,并確立了“三縱三橫”的自主研發技術布局,希望以此實現電動汽車的產品化和產業化。
彼時,不同省市正在選定技術路線:有的要做純電電動車、有的要做混動電動車。而在實際采訪過程中,課題組獲悉當時上海市委一位主要領導提議,“上海要選就選最超前、難度最大的氫燃料電池路線。”于是,上海市政府將“燃料電池轎車關鍵技術研究”列入上海市重大科技攻關項目。
2002年,上海市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把發展燃料電池汽車和建設相應的氫設施,作為上海市技術創新和工業發展的戰略任務。
事實上,為了可以全面認識上海氫能產業發展的歷史,可以從五個“第一”處生動感知。
1、第一項氫能發展規劃性政策
作為支撐國家規劃目標實現的基礎,我國地方性氫能政策規劃往往出臺時間更早,定量指標更細化,發展目標設定也更具有雄心。在政策方面,上海成為全國第一個發布地方性氫能發展規劃性政策的城市。
2017年9月,上海市率先發布產業發展規劃。上海市科委會同經信委、發改委研究出臺《上海市燃料電池汽車發展規劃》,提出把發展燃料電池汽車作為鞏固提升實體經濟能級、驅動汽車產業轉型及占領未來制高點的重要突破口。此后在2018年,張家港、蘇州、如皋、武漢、大連、佛山才先后推出氫能產業政策。2019 年,廣東、山西等 10 個省份將發展氫能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在上海的這份《規劃》中,我們看到,到2020年,上海市將聚集超過100家燃料電池汽車相關企業,全產業鏈年產值突破150億元,建設加氫站5至10座、乘用車示范區2個,運行規模達到3000輛。
2、第一家氫能產業公司
2001年12月14日,上海政府領導幾方奔走,牽頭力推,上海燃料電池汽車動力系統有限公司(下稱上燃動力)正式成立。
上汽集團、上海同濟企業管理中心、上海科技投資公司、上海工業投資集團和信息產業部電子第二十一所成為機構股東,分別代表了主機廠、技術研發力量、政府背景的資本以及核心零部件等不同角色。
縱觀整個中國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史,上燃動力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在該公司成立后最初的4年里,其開發完成中國首輛燃料電池乘用車“超越一號”,并陸續推出“超越二號”、“超越三號”,代表了中國在氫能動力燃料電池汽車領域的研發水平。
3、第一輛氫燃料電池汽車
2003年,上海率先研制出國內第一輛燃料電池汽車“超越一號”。該年6月,樣車出廠。“超越一號”由上海燃料電池汽車動力系統有限公司、上汽集團和同濟大學聯合開發,車身是桑塔納2000型轎車,原本傳統汽車的行李廂里裝上了氫氣瓶、控制器和冷卻水箱。空調、轉向助力、制動助力三大輔助系統全部采用電力驅動。但“超越一號”比傳統桑塔納2000汽車重300多公斤,主要因為燃料電池發動機尚欠“玲瓏”。
4、第一座加氫站
加氫站是整個氫能產業實現終端運用的重要基礎性設施環節。我國第一座加氫站建成于2006年11月,位于北京中關村永豐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新能源交通示范園內。而上海的第一座加氫站也很快落地。
同一年,上海第一座加氫站——安亭加氫站開啟建設。建成后可為35MPa燃料電池汽車提供高壓氫氣加注服務,是國家科技部于2003年啟動的“863”項目“燃料電池汽車高壓氫氣加氣站及供氫技術研發”的重要組成部分。
安亭加氫站是由上海舜華新能源系統有限公司、同濟大學、上海航天能源有限公司共同承擔建設工作。建成后,該站一直由上海舜華新能源系統有限公司運營管理。
該加氫站占地880平方米,站內最大氫氣容量800kg,可為20輛轎車和6輛大巴提供連續加注服務,其最大日加注能力以目前的指標估算,折合約為400kg/12h。根據最新的國家標準GB50516-2021《加氫站技術規范》要求,安亭加氫站等級劃分為三級站。
據課題組了解,該站可分為3個區域:設備區主要由氫氣管束車、儲氫瓶組、氫氣壓縮機、匯流排及集中放散管等構成;氫氣由氫氣管束車從氫源端運輸進入站內后,經氫氣壓縮機將其壓縮至45MPa高壓后,儲存于45MPa儲氫瓶組中;加氣島一臺雙槍加氫機,可以為轎車和大巴加注氫氣,加注壓力35MPa。
5、第一座氫能產業園
園區是產業聚集發展的核心單元,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具有人口產業聚集、能源資源消耗集中、創新要素聚集等特點,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價值。
2018年2月6日,上海市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園在嘉定區安亭鎮環同濟創智城揭牌,這也是全國第一個氫能燃料電池產業園。
作為嘉定打造世界級汽車產業中心的重要一環,該產業園聚焦氫能產業發展,將引入燃料電池汽車動力系統集成及關鍵零部件企業、氫能產業配套企業等集群,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園區產值力爭到2025年突破100億元。
2019年6月,上海市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園更名嘉定氫能港。
嘉定氫能港匯聚了嘉定區約90%的氫能產業資源,有80多家氫能企業,2021年營收破百億,經過不斷地招商引資已聚集燃料電池汽車、燃料電池系統、電堆、氫瓶、膜電極、雙極板、空壓機、加氫站等完整的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呈現“1+x”布局。
“1”即嘉定氫能港核心區,放置重點龍頭項目。“X”即周邊產業社區,放置放鍵零部件,研發中心、合資公司等項目。在核心區域,捷氫科技、豐田汽車上海技術中心、上燃動力長城華東區總部、鯤華科技等20多個氫能及汽車智能化產業項目聚居于此。
其中,豐田汽車技術研發(上海)有限公司在氫能港設立“豐田上海先進技術中心”,致力于智能網聯應用研究、燃料電池汽車系統研發測試及市場運營推廣。這是豐田在中國氫燃料研發項目的總部,該項目于2022年年初開工,2023年將投入使用。
二、市、區兩級氫能政策:政策體系較為完善
2006 年,科技部發布的《國家“十一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正式將氫能與燃料電池寫入國家發展規劃,開啟了我國氫能源的探索階段。此后,直到2019年,我國國家層面的氫能政策才開始進入密集發布期。2019年“兩會”期間,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氫能源,明確要重點發展充電、加氫等基礎設施建設。隨后,《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征求意見稿)》、《關于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以及《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 年)》先后出臺,氫能在能源系統中的地位逐步提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在地方性政策發布層面,上海走在最前沿。
早在2017年,上海市就發布了《上海市燃料電池汽車發展規劃》。那時上海的目標是到2020年聚集超過100家燃料電池汽車相關企業,燃料電池汽車全產業鏈年產值突破150億元等。
2021年2月4日,上海市發布《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實施計劃(2021-2025)》,明確指出健全燃料電池汽車全產業鏈生態,培育“一環”“六帶”燃料電池汽車應用場景。
“一環”,即沿“外環”形成燃料電池汽車整車集成制造、電池系統及電堆等核心部件研發生產、多場景車輛商業運營、氫氣“制、儲、運、加”設施配套、檢測認證服務的全產業鏈環節。“六帶”是劃定嘉定、青浦、金山、臨港新片區、浦東、寶山等區域,逐步形成燃料電池汽車產業聚集地帶。
2022年6月2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再次出臺《上海市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2-2035年)》,目標更加具體且長遠——到2025年上海將形成“南北兩基地、東西三高地”的氫能產業空間布局,并打造“西氫東送”長江氫能走廊。重點建設金山和寶山兩個氫氣制備和供應保障基地以及臨港、嘉定、青浦三個氫能產業集聚發展高地,全力推動全市氫能產業健康發展。
并建設各類加氫站70座左右,培育5-10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獨角獸企業,建成3-5家國際一流的創新研發平臺,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突破1萬輛,氫能產業鏈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在交通領域帶動二氧化碳減排5-10萬噸/年。
據課題組統計,截至目前,上海市累計發布氫能相關政策共24條,其中,市級政策9條,區級政策15條,主要涉及嘉定區、臨港新片區、青浦區、金山區等。
三、上海氫能產業鏈企業梳理: 42家氫能企業名錄
上海市是我國氫能產業的先發地之一。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節能減排”的環保理念貫穿始終,轎車、大巴等174輛各種類型的氫燃料電池汽車在世博園示范運行。在政策支持下,上海市開展氫能產業試點示范、加強了氫能基礎設施建設等。
燃料電池系統產業鏈主要可分為上游、中游及下游。上游包括氫氣制備、氫氣儲運和氫氣供給;中游是燃料電池系統、電堆系統和輔助系統;下游是氫能燃料電池應用,包括固定領域、運載領域和便攜式領域。
氫能產業鏈上中下游示意圖 制圖:根據公開信息整理
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上海匯集了上海捷氫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重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申能(集團)有限公司、上海舜華新能源系統有限公司、上海攀業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氫楓能源技術有限公司等氫能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具體見下圖)。
上海氫能產業鏈主要企業圖 制圖:21世紀經濟報道新能源課題組、南財產研通
1、上游
① 氫氣制備
當前上海最主要制氫方式是回收提純利用工業副產氫,即以富含氫氣的終端廢棄物或者副產物為原料,采用變壓吸附等方法可以回收提純以制取氫氣,其中鋼鐵行業和煉焦行業的焦爐媒體中氫氣含量最高,占工業副產氫總量的90%以上。
(1)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
寶武坐落于上海市寶山區,其煉鋼副產品的焦爐煤氣含氫量在50%以上,在各生產基地有23套制氫設備。2019年年底,寶武集團成立了寶武清潔能源有限公司,研發從焦爐煤氣中提煉氫氣的技術,可年產百萬噸氫氣。
2020年11月,寶武清能與林德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共同投資液氫生產裝置和基礎設施,并在中國液氫市場的調查研究、布局規劃、氫能源產業發展、項目開發等領域開展互惠合作。
(2)上海化學工業區
化工區有四大生產工業副產氫的“巨頭”,分別是上海化學工業區氣體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工業氣體)、上海華林工業氣體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林氣體)、上海賽科石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賽科)、上海氯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氯堿化工),四家企業每年氫氣實際產量合計12.9萬噸。
從現狀看,化工區每年氫氣實際產量還需滿足自身工業生產需求,比如氯堿化工自用所產氫氣的50%。因此,為了滿足上海到2025年所需的氫氣量,增量擴產成為必要的選擇。例如,工業氣體計劃在2023至2024年度新增兩套HYCO裝置,屆時每年將增加約4.97萬噸的氫氣產量。而且,上海浦江氣體有限公司已掌握高純氫和超純氫的提純工藝。
根據化工區工作人員估算,‘十四五’期間,化工區氫氣供應量將逐漸上升,到2025年最多可達到16.9萬噸的供應,此外,化工區還在推進富氫能源項目,屆時園區的制氫能力將得到進一步的提升,一期投用后日沖裝能力將達24噸。
(3)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石化擁有約23萬噸/年的制氫能力,建有兩套氫氣提純裝置。2021年9月,上海石化供氫中心建成,日供氫能力達2500公斤。
(4)上海漢興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當前,該公司已獲得專利的產品有變壓吸附(PSA)專用吸附劑;甲醇裂解催化劑;天然氣(輕烴)制氫裝置各種催化劑等。2021年1月,該公司投資2億元在成都建設工廠,同年年10月25日,與撫順昆侖新能源有限公司共同投資了3.1億元的制氫項目開工,將日產36萬標方。
② 氫氣儲運
在氫能全產業鏈應用中,氫能的高密度儲運是氫能發展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我國氫能布局的瓶頸。找到安全、經濟、高效、可行的儲運模式,是氫能全生命周期應用的關鍵。
氫能儲運包括氫氣的儲存以及氫能源的運輸。
對儲氫技術要求是安全、大容量、低成本以及取用方便。目前,儲氫方法主要分為低溫液態儲氫、高壓氣態儲氫、固體材料儲氫及有機液體儲氫 4 種。
氫氣的運輸通常根據儲氫狀態的不同和運輸量的不同而不同,主要有氣氫輸送、液氫輸送和固氫輸送 3 種方式。
(1)上海浦江氣體有限公司
該公司是國內最早的應用長管拖車運營氫氣及其他氣體的內資企業之一,以氣瓶、氣瓶集格、長管拖車、低溫液體氣瓶、低溫液體槽車多種方式進行危險品道路運輸和氣體物流服務。
當前正研究拓寬魚雷管束車的裝載量,逐步向37立方米發展,運輸量增加了1.7倍;原來一車能運200至300公斤氫氣,現可運送500公斤左右。
(2)上海鎂源動力科技有限公司
該公司成立于2017年,主要從事鎂基儲氫材料及燃料電池系統的研發和生產。當前,鎂源動力建設了1條鎂儲氫材料生產線和1條燃料電池生產線,生產鎂儲氫材料及燃料電池成套設備。
(3)上海氫楓能源技術有限公司
2022年年底,氫楓能源將聯手上海交通大學丁文江院士團隊推出鎂基固態儲氫車。據了解,金屬鎂是第十二號元素,本身質量輕,價格便宜,固態儲氫車儲存氫氣是長管拖車的3~4倍。固態儲氫車在常溫常壓下運行,壓力不大于1MPa。
(4)上海化學工業區
2019年底,上海國際化工新材料創新中心在化工區正式啟動,目標建成化工新材料的產業聚集地和創新策源地。
據悉,儲氫瓶使用的碳纖維、燃料電池系統及核心零部件使用的催化劑、隔膜料、碳纖維等研發或生產項目都與化工區洽談或合作。
(5)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該公司正推進碳纖維在儲氫領域的技術研發。早在2012年,上海石化采用自主研發的碳纖維成套技術,生產12K小絲束碳纖維。2018年,該公司試制出48K大絲束碳纖維。2021年1月,國內首個48K大絲束碳纖維項目在該公司開工建設。其中,大絲束碳纖維用于纏繞氣瓶,其纏繞效率是小絲束的3-4倍,可有效降低成本,進一步推動氫能產業發展。
(6)彼歐新能源(上海)有限公司
8月31日,世界領先的汽車零部件制造商、掌握四型儲氫瓶核心技術的彼歐新能源(上海)有限公司在嘉定氫能港設立新能源事業部亞洲區總部、亞洲研發中心和生產制造基地。
③ 加氫站建設
加氫站是為氫能燃料電池等氫能利用設備設施提供能源補給的基礎設施,是氫燃料電池汽車推廣應用、加快發展氫能產業的前置條件。加氫站分為站外供氫加氫站和站內制氫加氫站。站外供氫加氫站又分為高壓氫氣加氫站和液氫加氫站。
(1)上海氫楓能源技術有限公司
截至目前,該公司共計為國內約30%的加氫站提供了服務,產品涵蓋加氫機、卸氣柜、順序控制柜等。2021年,氫楓能源在運營控制中心基礎上升級開發了H2META氫元宇宙管理系統,用5G+數字孿生技術仿真還原氫能產業鏈實際情況,包含制氫工廠、加氫站、儲氫車輛、燃料電池汽車等實時運作數據。
(2)上海舜華新能源系統有限公司
該公司從事高壓氫氣加注及供氫系統整體解決方案研發工作,參與建設了上海第一座加氫站——安亭加氫站。舜華能源在大連建成國內第一個70MPa加氫站、在上海金山化工區建成國際上最大的加氫母站,創造了加氫站領域的諸多“第一”。截至2019年底,舜華能源參與建設的加氫站達32個。該公司研發了燃料電池汽車車載供氫系統及35MPa/70MPa集成式瓶閥、35MPa/70MPa高壓加氫機、氫控制器、紅外集成模塊、撬裝式加氫設備等產品。
(3)上海漢興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漢興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該公司圍繞氫能源產業,致力于推動關鍵制氫、儲氫、加氫等技術綜合開發與利用。
(4)上海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2022年11月14日,上海電力、上海舜華、嘉定國際汽車城聯合投資、建設及運營的國際汽車城加氫站項目正式開工,該加氫站的日供氫能力為1600kg,是上海目前最大的70兆帕供氫能力加氫站。
2019年,上海電力組建團隊入局氫能行業,并承擔起上海市加氫站整體建設規劃研究任務;2020年,上海電力以增資擴股方式聯手所屬子公司上海上電電力投資有限公司成為上海舜華股東(上海電力出資0.91億元,持股16%;上海電力子公司出資0.67億元,持股11.8%),入局加氫站裝備領域。
2021年4月,上海電力與上海舜華在中石化瓊海銀豐加油站建設的加氫站正式投運,每天對外供氫時長可達12小時,日供氫達500公斤。
(5)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到2025年嘉定總計擁有15座加氫站。這其中,上海石油承擔了11座加氫站的建設任務。依據《上海市燃料電池汽車發展規劃》中期目標,到2025年,上海將建成加氫站70座。中國石化上海石油將利用現有580余座加油站等土地資源,在上海各區主要城市道路、高速路網上合理布局。
2、中游
① 氫燃料電池系統
氫燃料電池系統是指以氫燃料電池為核心,和氫燃料供給與循環系統、氧化劑供給系統、水/熱管理系統、控制系統等組成的發電系統。
(1)上海重塑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作為上海市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牽頭單位之一在第一年承擔了超三分之一的任務。此前,160輛搭載重塑集團燃料電池系統的重卡已交付。未來三年,重塑集團將攜手一汽解放推出1000輛燃料電池汽車,占上海城市群燃料電池汽車推廣總量的20%。
該公司燃料電池系統功率范圍涵蓋60—130KW,預計2022年年底推出200KW以上的燃料電池系統。公開資料顯示,重塑集團燃料電池系統及電堆等產品已覆蓋中國8省18市,搭載在約3000輛燃料電池汽車上。
(2)上海捷氫科技有限公司
截至2021年年底,捷氫科技燃料電池系統產能是每年6000套,在2022年3月完成型號為PROME P4Max的燃料電池系統的強檢測試,該燃料電池系統額定功率達256kW,峰值功率達260kW。
截至2022年9月5日,該公司共交付運營251臺燃料電池汽車,包括31輛公交車、36輛物流車、89輛乘用車等。
(3)上海氫雄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氫雄燃料電池有限公司(下稱“雄韜氫雄”)的全資子公司,并持有青島國際院士港氫雄燃料電池有限公司45%的股份。截至目前,雄韜氫雄共匹配20款燃料電池客車、11款燃料電池卡車/底盤和4款工程機械領域應用車型進入工信部公告目錄,合計240輛燃料電池車輛交付投入示范運營,運行總里程超過750萬公里。
(4)風氫揚氫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風氫揚的核心產品為CHIGMA燃料電池系統系列,額定功率涵蓋65kW至125kW,應用方面覆蓋重卡、客車、工程機械、叉車、船舶等交通運輸領域。
(5)上海攀業氫能源有限公司
主要聚焦應急發電電源、無人機和輪式載具三大領域,其移動式3kW燃料電池發電系統、便攜式200W燃料電池發電系統開拓了通信基站應用市場;其空冷燃料電池在電動自行車、氫能叉車等領域也有應用案例,公司開發的第二代燃料電池自行車已在佛山市南海的仙湖氫谷進行了批量示范應用。
(6)康明斯氫能中國總部
2021年9月,世界500強康明斯氫能中國總部落地臨港,研發PEM電解水制氫裝備、電堆、燃料電池系統及高壓儲氫瓶等業務,計劃實現產值100億元。該公司已向臨港管委會交付52臺120KW燃料電池系統,正研發200KW大功率燃料電池系統,接下來將深耕240KW、300KW等更大功率系統。
(7)上海鯤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022年9月初,鯤華科技發布額定功率250kW的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單堆)產品,該產品采用單堆芯設計,功率密度900W/kg,額定點運行效率48.8%,常用效率52.6%,最高效率65.1%。
(8)上海燃料電池汽車動力系統有限公司
2021年底,上燃動力發布第四代產品—— “超越—神州200”大功率燃料電池系統,額定功率達到200kW,質量功率密度760W/kg,最高效率達到60%,壽命超15000小時。該產品通過“混動”氫循環技術(HHM—Hybrid Hydrogen Module),與單泵方案相比全線拉滿功率范圍,實現1%-100%無界限突破,未來能夠大幅度降低系統氫耗,實現10%續航提升。
② 氫燃料電池電堆
氫燃料電池電堆是發生電化學反應的場所,是氫燃料電池系統的核心部件,維系著整個燃料電池系統的能量輸出過程。
燃料電池電堆由多片單電池組成,工作時氫氣和氧氣分別經電堆氣體主通道,分配至各單電池的雙極板,經雙極板導流均勻分配至電極,通過電極支撐體與催化劑接觸進行電化學反應。
(1)上海氫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該公司已經累計開發了80kW、100kW、120kW、150kW、230kW、300kW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車用燃料電池電堆;并聯合產業鏈上下游開發燃料電池全自動化電堆裝配系統、100kW以上大功率電堆測試系統,零部件自動化檢測系統等核心設備,已經建成首條燃料電池電堆智能制造生產線,具備年產10000臺電堆的能力。
(2)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
截止2021年2月,神力科技的自主國產化電堆累計出貨85.5MW,累計交付電堆1000+,裝載神力電堆的車輛累計純氫行駛里程已超過1600萬公里。神力科技電堆產品涵蓋從50kW到150kW功率范圍,最新開發的第三代150kW單堆模壓石墨板電堆,功率密度達到4kW/L,零下30度自啟動,將是其主打產品。
(3)航天氫能(上海)科技有限公司
該公司已投資1億元建成生產能力為100MW/年的燃料電池電堆中試生產線,該產線包含完整的膜電極組件、超薄金屬雙極板組件、電堆、系統的生產制造和測試檢測。在產品布局方面,航天氫能主打金屬雙極板電堆,產品涵蓋65kW到150kW;空冷金屬板電堆涵蓋1.2kW到5.0kW;燃料電池系統涵蓋30kW到120kW等不同系列。
(4)上海驥翀氫能科技有限公司
該公司發布的最新款大功率電堆MH170,單堆額定功率最高可達160kW。該電堆的雙極板、膜電極等電堆關鍵部件均為國產,裸堆最大輸出體積功率密度達到4.7kW/L。目前驥翀氫能已經在國內的上海、北京、江蘇、山東、河南新鄉等多地進行布局,具備50MW的中試產能,2020年通過Pre-A輪融資后,正在實施張家港生產基地的一期項目建設,該項目建成后將具備每年200MW的產能。
(5)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該公司已陸續完成了超薄金屬雙極板設計、電堆設計、電堆匹配、定位和密封技術、電堆精密組裝工藝、電堆活化和測試技術等技術能力,并完成第一代金屬板電堆FuelCellINNO的設計、組裝和電堆性能測試。除了聚焦燃料電池研發工作,上海電氣還專門成立氫能事業部,布局氫能產業,進一步加快跨界發展,實現轉型升級。
(6)上海青氫科技有限公司
青氫科技是愛德曼氫能源裝備有限公司在上海的子公司,獲選為上海第一批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的六家牽頭單位之一。該公司目前已開發并量產了30KW-150KW電堆系列產品,主力產品為128KW和150KW電堆。截至2022年8月,約500臺燃料電池汽車搭載愛德曼金屬雙極板電堆,裝機車輛運行累計里程超2000萬公里。
③ 雙極板
雙極板又稱集流板,是燃料電池重要部件之一。
(1)上海治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2021年3月28日,上海治臻位于常熟高新區的全資子公司蘇州治臻舉行了年產千萬片級金屬極板產線投產儀式,該生產基地總投資達2.6億元,全部達產后可以年產1000萬片金屬極板,成為當下全球最大金屬極板生產基地。到目前為止,上海治臻合作客戶囊括上汽集團、新源動力、未勢能源、上海氫晨等國內所有主流金屬極板電堆廠商和主機廠。
(2)上海弘楓實業有限公司
被譽為是國內石墨雙極板領域的“黃埔軍校”,市占率位列前茅。2021年,該公司石墨雙極板年產能達到330萬片,計劃未來3年內計劃擴產到1000萬片。
(3)上海弘竣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該公司擁有浙江嘉善、山東泰安、浙江海寧三大生產基地,公司年產能200萬片。2020年上海弘竣石墨相關業務實現營收4.5億元,其中燃料電池業務占比近20%左右。
④ 其他核心零部件或材料
(1)上海華熵氫能科技有限公司
專注于氫燃料電池輔助系統(BOP系統)零部件的研發與生產,主要產品包括DC/DC、空壓機等。現階段,上海華熵的空壓機已在雄韜氫雄、氫途科技、清能股份實現裝車驗證,服務于上海申龍、東風、中通、山西宇航等十多款車型,配套的公交車、物流車已在湖北、大同、廣州、上海等地小批量商業化運營。
(2)上海唐鋒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該公司自主開發并建成了國內首條用于量產燃料電池電堆的低鉑合金膜電極生產線,年產能達到140萬片,所生產的膜電極整體技術水平國際先進,單位發電功率鉑用量指標國際領先。作為國內領先的低鉑合金膜電極供應商,2020年制造銷售車用燃料電池膜電極近30萬片。公開資料顯示,唐鋒將涉足制氫領域催化劑研制。
(3)上海億氫科技有限公司
目前,億氫科技已經初步建成年產50萬片膜電極的中試生產線,并導入測試驗證催化劑、氣體擴散層和質子交換膜等膜電極國產原材料,為后續的產業化降本做好準備。
(4)上海捷氫科技有限公司
捷氫科技采用“雙面直接涂布、卷對卷封裝”的膜電極生產技術,涂布速度在5米/分鐘,已建成全自動化“卷對卷”膜電極生產線,自2021年中投產后已累計生產百萬片膜電極。
(5)上海氫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022年5月,氫晨科技以換股方式全資收購專業催化劑和膜電極企業蘇州擎動動力科技有限公司。擎動科技于2017年自主開發出第一款催化劑和膜電極產品,并在2019年投產自主開發的卷對卷直接涂布法的膜電極生產線,膜電極性能超過2瓦/平方厘米,使用壽命20000小時以上。
目前,擎動科技已在蘇州、常熟、上海和河南布局四大研發與生產中心,建成了年產1000kg的催化劑產線、年產200萬片的全自動膜電極直接涂布生產線和膜電極封裝生產線。
(6)巴拉德
2022年9月30日,世界級動力系統公司——巴拉德在嘉定氫能港建立中國總部、膜電極制造工廠及研發中心,計劃在未來三年投資約1.3億美元。
(7)浙江漢丞科技有限公司
2022年9月,漢丞質子交換膜的研發與產業化基地落地臨港,主要生產增強型質子交換膜。“質子交換膜(PEM)是氫燃料電池、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設備等的核心材料,也是氫能關鍵材料之一。”漢丞科技董事長吳慧生表示,為適應行業對薄型化質子膜的需求,目前漢丞科技已經對標國際產品,做到8微米左右,填補了國內空白。
3、下游
① 交通端
上汽集團
2020年9月13日,上汽集團對外發布了行業首個“氫戰略”。在2025年前,上汽將實現“十、百、千、萬”四大目標,即推出至少十款氫燃料電池整車產品;上汽捷氫科技達到百億級市值;建立起千人以上燃料電池研發運營團隊;形成萬輛級燃料電池整車產銷規模,市場占有率在10%以上。
從2014年榮威750氫燃料電池轎車推出至今,上汽旗下的燃料電池汽車已經有四款推向市場,另外三款分別為榮威950燃料電池轎車、大通FCV80燃料電池輕客、申沃燃料電池客車。2022年10月初,上汽大通向市場投放80輛MAXUS型七座商務車“MIFA氫”系列,用作氫能網約車。按照設計參數,該車型續航里程達600公里,百公里綜合氫耗1.18公斤。
② 熱電聯供
(1)上海鯤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022年3月5日,鯤華科技發布了氫儲能發電系統,可以用氫燃料電池組合成各種規格的發電應用,從500kW、1MW、2MW根據場景需要進行組合,適用于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長時間的儲能并網,還包括社區、商業分布式發電、熱電聯供、IDC備用電源等領域。
(2)上海燃料電池汽車動力系統有限公司
上燃動力完成房地產熱電聯供、氫能船舶、多城市物流和卡車場景等領域戰略合作簽約。足夠一個家庭使用,目前上燃動力已售賣約50萬套700W熱電聯供系統。
四、上海氫能產業發展總體分析:三方面還需補強
2022年3月,中國氫能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出爐,并明確提出,要有序推進氫能在交通領域的示范應用,拓展在儲能、發電、工業等領域應用。
近幾年來,中國氫能和燃料電池汽車在國家示范政策的拉動扶持下,呈星火燎原之勢,各地開花。
目前,上海通過多年來氫能產業的推廣實踐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氫能產業鏈體系,推廣應用的條件基本成熟,已逐漸輻射到長三角地區,帶動了氫能產業區域化發展。
但如今,氫能已成為全球能源技術革命和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國新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實現氫能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已成為行業企業研究的重要課題。
本文前部分內容已經顯示,無論是從政策還是產業鏈,上海氫能產業整體的發展已經處于全國前列。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已經形成自身產業發展優勢之時,上海的氫能產業發展細節還需進一步完善。
1、政策體系較為完善,但部分環節還需細化
截至目前,上海從市級到區級層面,已經累計發布了超過20份氫能產業發展政策,致力構建全產業鏈。從政策內容上看,主要覆蓋了產業規劃、實施方案和補貼三大類,也是國內目前為數不多政策體系制定較完善的城市。而從政策內容所涉及的產業鏈環節上看,制取、儲存、運輸、加氫等核心環節均涉足。
例如,在制氫端,上海明確在氫能中長期發展規劃中,羅列了不少制氫相關的技術攻堅任務:研發清潔、高效、經濟的工業副產氫提純制氫技術,提升質子交換膜(PEM)、固體氧化物電解池(SOEC)等電解水制氫的工藝技術水平;開展太陽能光解水制氫、熱化學循環分解水制氫、低熱值含碳原料制氫等新型制氫技術研究。
在儲運端,上海在氫能中長期發展規劃中強調,要突破高壓氣氫、低溫液氫、長距離管道輸氫、儲氫材料等儲運環節關鍵材料和裝備的核心技術,持續降低氫氣儲運成本。
實際上,當前地方性氫能發展規劃對于制取、儲存、運輸、加氫這四大環節的關注度較高,但對于燃料電池環節的具體規劃還需進一步明細。例如,在氫能中長期發展規劃中,上海主要采取的是鼓勵龍頭企業強化燃料電池汽車全產業鏈研發布局,支持中小型創新企業做優做強,圍繞模塊化堿性電解槽、PEM制氫裝備制造、加氫站建設、燃料電池集成等產業鏈關鍵環節,加大研發投入,開展核心技術攻關。顯然,還需進一步拆分,細化。
2、資源基礎較好,但綠氫資源還需拓展
資源、區域、技術以及金融屬性上的優勢,都為上海氫能產業的發展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這其中,在資源方面,上海是我國主要的煉化和化工生產基地 ,擁有比較豐富的工業副產氫,具備了制氫的資源稟賦。以位于上海南部的化工區為例,該化工區有四大生產工業副產氫的“巨頭”,分別是上海化學工業區氣體有限公司、上海華林工業氣體有限公司、上海賽科石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上海氯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四家企業每年氫氣實際產量合計12.9萬噸。
而根據《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2020)》曾給出測算:疊加化工領域需求,2025年上海市的氫氣需求量為25.6萬噸至29.94萬噸,2030年全市氫氣需求為31.21萬噸至32.44萬噸。這意味著,僅化工區在氫氣制造上增量擴產也會成為必然。
但需指出的是,工業副產氫雖然在短期內承擔了供給的主要任務,但并非發展氫能的長久之選。課題組在實地調研時與業內人士了解獲悉,副產氫有兩個好處,一個是價格低廉,另一個是變廢為寶。可從長久地發展上看,并不能指望工業副產氫。一方面是產量有限,另一方面存在斷供的可能性,制取綠氫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不過,上海可再生能源較為匱乏,需要“借力打力”。例如,西部地區有大量的光伏能源,可以在當地制氫,通過甲醇、氨這些載體運到化工區,再把氫氣托付出來。此外,亦可用超高壓、特高壓電網將綠電運送到上海,在上海本地進行電解水制氫,降低長途運輸的運費成本。
3、氫能發展多區齊放,但未來發展還需強調協同
上海在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中明確提出,打造“南北兩基地、東西三高地”的氫能產業空間布局。其中,“兩基地”為金山和寶山兩個氫氣制備和供應保障基地;“三高地”為臨港、嘉定和青浦三個產業集聚發展高地。這五大地區構成了上海氫能產業發展的主要載體。其中,由于本地化工業較重屬性,金山、寶山承載了上海氫能產業發展制氫環節的重要任務。例如,上海化工區要加強工業副產氫的綜合利用,優化氫氣提純技術,提高副產氫利用效率;寶山區則要發揮寶武集團大規模鋼鐵冶金制氫能力,為寶山區發展氫能產業提供氫源支撐,鼓勵寶武集團與高校聯合打造氫能研發創新生態,延伸寶山地區氫能源產業鏈。
此外,臨港、嘉定、青浦也都明確了氫能產業發展定位——臨港依托臨港新片區“國際氫能谷”,聚焦燃料電池整車、熱電聯供等,形成氫能動力產業發展生態,建立跨界融合的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體系;嘉定依托臨港新片區“國際氫能谷”,聚焦燃料電池整車、熱電聯供等,形成氫能動力產業發展生態,建立跨界融合的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體系;青浦則圍繞區域物流產業規模優勢和物流配送網絡優勢,搭建物流領
域道路和非道路氫能車輛(含載貨、牽引、叉車等)商業化應用場景。
因此,從制、存、儲、運、用五大環節來看,金山、寶山、臨港、嘉定、青浦均可以結合自身目前的優勢產業為根基,找到氫能產業發展的側重點,避免同質化。同時,各功能區也將在未來發展過程中產生協同效應,共同推動整個上海氫能產業中長期目標的實現。
五、氫能先行者的下一站: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
經過多年積累,行業核心技術與關鍵產品不斷突破,示范應用大面積推廣,企業呈現快速發展態勢,發展質量持續提升,上海已初步掌握氫能制取、儲運、加注、燃料電池系統集成等重要技術和生產工藝,在交通、能源、工業等領域開展前瞻布局研究。
從產業基礎到產業實踐,上海氫能產業集聚效應初步顯現,并形成了技術領先、產業鏈完善、立足長三角、示范效應顯現的產業發展特征。
在技術方面,從“十五”期間起,上海便開始參與國家燃料電池汽車和關鍵設備的研發,并在“863”計劃的支持下建設了加氫站和氫燃料汽車,同時加快對膜電極、電堆等系統集成技術的研發,對整個中國氫能產業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產業鏈方面,上海通過“兩基地”、“三高地”,形成了從上游制氫到下游應用的全產業鏈布局。其中,以嘉定為核心的氫燃料電池汽車研發、以臨港為核心的氫燃料電池汽車制造 、以金山寶山為核心的氫能源供給,以及以青浦為核心的氫燃料汽車商用化落地,使得整個上海市氫能產業發展破局規模。根據有關數據統計,截至2022年11月,上海全市已建成各類加氫站14座,初步構建了純氫、油氫合建等多模式供氫網絡,預計到2025年,建設各類加氫站70座左右;累計推廣應用近2300輛燃料電池汽車,并計劃到2025年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突破1萬輛。
在立足長三角方面,上海在2018年正式啟動“長三角氫走廊建設發展規劃”,明確長三角氫走廊建設發展將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近期發展規劃(2019-2021年),此階段立足于長三角現有氫能產業基礎,示范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同時將以上海為龍頭的產業先行城市打造成氫走廊的核心點,率先啟動建設4條氫高速示范線路。先行城市包括已經確定積極發展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上海、蘇州、南通、如皋、寧波、嘉興、湖州、張家港等。
第二階段為中期發展規劃(2022-2025年),此階段大力推進燃料電池汽車的應用發展,進一步提升氫能關鍵技術水平,在重點城市之間推廣建設10條以上氫高速公路,拓寬燃料電池汽車運營范圍。同時實現氫能產業快速成長,形成具有影響力的氫能產業集群,打造特色鮮明的的氫走廊創新發展模式。
第三階段為遠期發展規劃(2026-2030年),氫走廊要覆蓋長三角全部城市和20條以上主要高速公路,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燃料電池汽車應用區域,充分帶動全國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發展,推動未來社會清潔能源和動力轉型。
在示范效應方面,上海作為全國第一批燃料電池車示范城市之一,一方面開展了針對產業鏈的規模提升、技術攻堅和場景應用的工作,另一方面充分發揮資本、金融優勢,支持氫能企業在科創板上市,探索建設全國性氫交易所。
整體而言,經歷了二十多年的發展,上海已經成為氫能產業的先行者、排頭兵。
然而,面對當前全國范圍內的氫能發展熱潮,上海應當如何坐擁發展基礎和成績,進一步實現氫能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對此,課題組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建議。
1、以降本為目標,加強氫能產業基礎設施建設
現階段,我國氫能產業發展仍存在諸多瓶頸,例如氫能應用場景不足、氫能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制儲運加環節成本高等,影響著氫能降本和商業化步伐。對此,上海需要進一步細化相關措施,持續鼓勵氫能企業在“制儲運用”全流程基礎設施建設。
2、以突破核心技術難題為目標,做好人才隊伍建設
不可否認的是,當前,我國氫能產業發展存在著眾多技術問題亟待解決。而解決問題的背后,人才隊伍的建設至關重要。作為全國人才資源的聚集地,上海應該充分發揮人才優勢,培育一批專業化的氫能人才隊伍。以頭部企業、大型研究平臺、重大科技項目為依托,強化專業技術型人才儲備。
3、以金融、資本為手段,充分保障產業發展資金需求
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特別是仍處于商業化初期階段的氫能產業,依然需要大量的資本關注。在此背景下,上海可充分發揮金融優勢,積極引導氫能項目融資、企業上市,保障行業發展所需的資本需求。
4、以國際化發展為視野,加強內外產業技術交流
技術瓶頸的解決,除了需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之外,也離不開與國際前沿技術的接軌。作為國際性大都市,上海應該強化全球化發展思維,做好國際氫能頭部企業、重大項目的引進,搭建開放合作與創新平臺。
21世紀經濟報道新能源課題組曹恩惠、王雪 上海報道
附:參考文獻
1、干頻:上燃動力20周年口述歷史【2】:能為機會作準備的人,不用趕風口
2、張炳君、劉晨等:加快布局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 培育青島經濟發展新動能,中國經貿導刊,2018年7月
3、潘旭芳:上海首座安亭加氫站的安全運營探析,上海節能,2021年第10期
4、朱明原、劉文博等:氫能與燃料電池關鍵科學技術:挑戰與前景,上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27卷第3期
5、上海市節能協會專家委員會:上海氫能產業實踐與發展研究,上海節能,2021年第8期
6、王雪、曹恩惠:氫涌南上海,21世紀經濟報道,2022.08.26
7、王雪、曹恩惠:長江口筑起“國際氫能谷”,21世紀經濟報道,2022.10.17
8、王雪、曹恩惠:風起嘉定“氫能港”,21世紀經濟報道,2022.11.04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