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產業持續火爆,多家A股公司跨界進入氫能賽道。在政策支持和產業鏈降本的共振下,2023年氫能產業化將提速。業內人士預計,未來我國將形成完整氫能產業體系,構建涵蓋交通、儲能、工業等領域的多元氫能應用生態。
上市公司積極布局
近兩年來,約20家A股公司跨界進入氫能賽道,其中包括隆基綠能、天合光能、金風科技等光伏、風電行業龍頭。
光伏組件一體化龍頭隆基綠能早在2021年3月就新設子公司隆基氫能,積極布局和培育光伏制氫業務,當年實現首臺堿性水電解槽下線,單臺制氫能力超1000Nm3/h。2022年4月,隆基氫能3臺套1000Nm3/h的電解水制氫設備順利啟運發至西部某項目現場。
風電龍頭也看好氫能賽道。2022年11月,全球風電龍頭金風科技南方基地項目舉行簽約儀式。金風科技全國氫能總部將在無錫高新區設立新能源制氫領域的關鍵裝備制造、關鍵工藝技術研發專業平臺;明陽智能正在向風、光、儲、氫一體化產業集團跨步前進,為此公司組建了光伏、儲能、氫能技術專家團隊,加強與大型集團客戶在風、光、儲、氫一體化領域的合作。2022年10月,明陽智能全球首發的2000Nm3/h堿性水電解制氫裝備下線,成為全球最大的單體堿性水電解制氫裝備。
另外,機械、環保、石油石化等領域不少上市公司跨界進入氫能產業。
作為工程機械行業龍頭企業,徐工機械2022年4月成立了氫能技術研究院,并于當年7月與中集集團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共同推廣氫能叉車等氫燃料動力機械在國內外市場的應用,并建設加氫站等配套設施;在空分設備領域,杭氧股份第一個氫能項目于2022年5月落地。公司控股子公司山西杭氧與山西晉南鋼鐵簽訂《高純氫氣供應合同》,由山西杭氧投資建設并運營1套4000Nm3/h氫氣提純裝置及1座6000KG/天加氫站為山西晉南鋼鐵提供其所需的氣體產品。
氫能項目建設加快
在“雙碳”目標下,我國氫能產業發展方興未艾,2022年氫能項目投資總額超6800億元,一大批氫能項目相繼開工建設,助力我國能源產業轉型升級。
今年2月16日,中國石化在內蒙古的綠氫示范工程——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風光融合綠氫示范項目開工建設。中國石化董事長馬永生表示,項目利用鄂爾多斯地區豐富的太陽能和風能資源發電直接制綠氫,年制綠氫3萬噸、綠氧24萬噸。這是繼2021年啟動建設新疆庫車綠氫示范工程以來,中國石化建設的又一個綠氫示范項目。
近年來,中國能建把新能源擺在優先發展位置,開展制氫和儲能設備研究等。2022年12月,中國能建總投資超200億元的5個重點項目集中開工,其中包括公司旗下氫能公司投資建設的甘肅酒泉風光氫儲及氫能綜合利用一體化示范工程項目,規劃建設綠氫年產量1.7萬噸、綠色合成氨年產量3.9萬噸以及配套工程,總投資76.25億元。
2022年9月,勃利縣20萬千瓦風電制氫聯合運行示范項目開工,項目總投資13.4億元,由金風科技全資子公司投資建設,將打造國內領先的制氫-儲氫-加氫-用氫一體站。
氫能是一種來源豐富、綠色低碳、應用廣泛的二次能源,對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氫能產業成為各地爭相布局的重點產業。2023年,多個省份的重點項目涉及氫能產業。山東有9個與氫能產業有關的重點項目,包括山東凱信重機有限公司制氫裝備及關鍵零部件智能制造項目及魯西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輕烴、氫能綜合利用項目等;四川有成都市新都區厚普國際氫能產業集群一期項目。
政策降本雙重推動
在政策及產業鏈成本下降的雙重推動下,2023年或成為氫能產業化關鍵之年。
2022年3月,國家發改委網站公布了《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明確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氫能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根據規劃,到2025年,我國將初步建立以工業副產氫和可再生能源制氫就近利用為主的氫能供應體系,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約5萬輛,部署建設一批加氫站;到2030年,形成較為完備的氫能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清潔能源制氫及供應體系;到2035年,形成氫能產業體系,構建涵蓋交通、儲能、發電、工業等領域的多元氫能應用生態。
我國是制氫大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量全球第一,氫能產業發展潛力巨大。
2023年以來,多地出臺氫能產業政策。1月28日,河南省新鄉市人民政府發布《新鄉市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2-2035年)》,計劃將新鄉市打造成為區域可再生氫制備和儲能樞紐、氫能協同應用示范高地以及氫能裝備制造高地,加速構建“中原氫谷”產業生態圈;1月底,江西省發改委、省能源局發布的《江西省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提出,2031年到2035年,氫能產業發展安全形勢穩定,氫能與電力、交通、工業等多領域廣泛實現較高水平融合,可再生能源制氫基本實現市場化,成為全省能源和產業脫碳的重要保障。
中信證券看好氫能產業發展,其認為氫能應用邊界有望不斷拓展,綠氫項目及產業鏈“出海”有望初具規模,預計關鍵材料的國產化和降本會有新的突破。
來源:中國證券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