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及風光資源豐富的內蒙古,近年來氫能產業投資持續領跑全國。據統計,今明兩年是內蒙古風光制氫項目開工和投產的大年。截至目前,全區已獲批的31個綠氫項目合計投資額超過1000億元。
不久前,全球最大綠氫耦合煤化工項目——中石化內蒙古鄂爾多斯風光融合綠氫示范項目正式開工。該項目包括風能及光伏發電、輸變電、電解水制氫、儲氫、輸氫五部分,總投資約57億元,投產后年制綠氫3萬噸。澎湃新聞注意到,該項目將分兩期實施,項目二期的預計投產時間為2024年6月。除此之外,中石化還將開發規模更大的烏蘭察布10萬噸年風光制氫一體化示范項目。
根據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此前發布的通知,中石化烏蘭察布項目新能源建設規模254.6萬千瓦(其中風電174.2萬千瓦、光伏80.4萬千瓦),制氫能力10萬噸/年,氫氣將通過長輸管道送至燕山石化。計劃總投資205億元,開工時間預計為2023年12月,投產時間2027年6月。上述兩個項目的投資業主均為中石化新星內蒙古綠氫新能源公司。
有媒體消息稱,2023年將是內蒙古綠氫的發展元年,全區已經批準的31個項目共52萬噸產能,今年將全面開工并形成產能2萬噸左右,向綠氫產業大區邁出第一步。
氫本身無色無味,但為了區分不同生產來源的清潔程度,可按照碳強度由高到底標注出灰氫、藍氫和綠氫。灰氫(由化石燃料制造的高碳氫)資源豐富且成本較低,但用可再生電力電解水制成的綠氫在全球范圍內最受政策推崇。
內蒙古的風光資源全國第一,發展綠氫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作為對比的是,國家層面出臺的氫能產業頂層設計《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 年)》提出目標,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20萬噸/年。僅內蒙古的規劃就將超過該數字——內蒙古去年明確,2023年實現年產綠氫7.2萬噸,規劃到2025年,綠氫供給能力達到50萬噸,氫能產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
內蒙古太陽能行業協會數據顯示,31個風光制氫項目合計配置新能源1315.25萬千瓦:2021年7月發布優選后的7個并網型項目,配套光伏185萬千瓦,風電36.95萬千瓦,儲能13.5萬千瓦時,制氫能力6.69萬噸/年;2022年9月29日發布7個風光制氫一體化示范項目,配套光伏43.5萬千瓦,風電124萬千瓦,制氫能力62990.5噸/年;2022年12月22日,批復中石化新星公司兩個風光制氫項目,配套光伏80.4萬千瓦,風電214.2萬千瓦,儲氫21.6萬噸,年制氫能力12萬噸;2023年1月發布15個風光制氫項目,其中4個離網、11個并網,配套光伏158萬千瓦,風電473.2萬千瓦,年制氫能力28.2萬噸。
據統計,從項目類型看,依托風光資源制氫與合成氨、甲醇等化工一體化項目是內蒙古氫能投資的熱點。區域分布上,落地鄂爾多斯的項目數最多。
從項目業主看,能源央企是內蒙古風光制氫一體化基地的絕對主力。中石化的制氫產能規劃最大,中石油、國家能源集團、中核、中煤規劃的綠氫項目年制氫能力達到2萬噸以上,華能、華電、大唐、國電投、三峽、中廣核、中能建、中電建均有具體項目已開工或將要開工。京能、深圳能源、申能等地方能源國企,亦有體量可觀的布局。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已披露的風光制氫一體化項目清單中,超過20個項目的計劃開工時間為2023年,其中大部分的計劃投產時間在2024年。
對于風光制氫一體化項目,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明確要求,風光項目和制氫項目需同步投產,且需通過盟市能源主管部門組織的綜合驗收后方可并網投產,嚴禁只建設風光項目,制氫項目不投產。
除了制氫端,內蒙古還將建多條“氫能走廊”。
去年12月,內蒙古科學技術研究院與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工程有限公司、中太(蘇州)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三方將合作共建烏海至呼和浩特輸氫管道暨“內蒙古氫能走廊”項目。該項目擬建設我國壓力最高、長度最長的氫氣干線管道,以烏海藍氫基地為起點,途經黃河幾字彎大型清潔能源基地,建成后將是聯通蒙東、蒙西的重要氫能儲運基礎設施、建設內蒙古氫能經濟走廊的核心儲運設施。
中石化旗下的石化油服承擔了連接烏蘭察布制氫項目和燕山石化之間的輸氫管道工程。該公司去年9月在投資者問答平臺稱,已完成烏蘭查布10萬噸/年綠氫項目輸送管道規劃工作。該工程是氫能產業規劃落地的重要支撐性項目,石化油服承擔示范工程建設,同時在管道線路工程、設備選型、管道選材、不同等級地區劃分適宜性、安全距離設置、運維階段管理等方面承擔相應工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