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風速起,愈來愈多的上市公司布局氫能賽道,但業績仍然呈現喜憂參半的格局,凈利潤數據冰火兩重天。據Wind數據,A股氫能板塊59家上市公司,2023年上半年累計營業收入約8234億元,同比平均增長約12%;累計歸母凈利潤約388億元,同比平均下降約43%。
財聯社記者關注到,較多涉氫企業的利潤仍集中于傳統優勢業務,氫能板塊的業績貢獻能力仍待挖掘。部分業務仍要依靠政府下訂單或提供補貼,相關上市公司向記者稱,市場化的銷售空間有限。雖有政策傾斜與融資青睞,技術國產化也不斷推進,但較高昂的制儲運等環節運營成本,仍是氫能大規模發展需攻克的難題。
氫能商用車駛入快車道 出口成業績突破口
就半年報整體來看,表現最突出的是氫能商用車板塊,已有部分公司燃料電池業務布局收獲成效。這與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技術與市場取得了顯著進展有關。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2023年上半年,全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的銷量是2410輛,同比增加73.5%,向好趨勢明顯。
宇通客車(600066.SH)是涉氫企業中中報利潤增速最快的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11.14 億元,同比增長34.56%;實現歸母凈利潤4.7億元,同比增長820.72%。據公司統計,宇通客車大中型客車的產銷量穩居行業第一,繼續保持行業龍頭地位。
宇通客車公司人士向記者表示,公司的利潤高增長主要依賴出口實現,出口車型相對售價較貴、利潤也較高。國內市場方面,大中型客車銷量基本同比持平。燃料電池車已經可以貢獻利潤,目前公司一年可以銷售數百輛,但總體市場容量仍然不算很大。下半年,隨著老舊柴油車輛加速淘汰,與公共領域新能源支持政策刺激,預計需求將進一步增長。
中國客車統計信息網數據顯示,行業大中型客車出口量同比增長83.9%,下半年預計仍將延續增長態勢,其中歐洲、拉美、東南亞等地區在經濟技術因素和環境保護政策等因素驅動下,新能源公交需求存在增長機會。
還有一批布局氫能的商用車企業業績也創近年新高。福田汽車(600166.SH)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88.45億元,同比增長24.47%;凈利潤達到6.06億元,同比增長177.88%。金龍汽車(600686.SH)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93.7億元,同比增長42.55%;實現歸屬母公司凈利潤0.47億元,同比增長121.31%。
但細究發現,大部分氫能上市公司的收入仍聚集于非氫領域,主要盈利點還是依賴傳統主業。這也反映出目前氫能賽道還不足以成為上市企業通過產業轉型實現增長的引擎。
在新能源資深人士祁海珅看來,氫燃料電池車可以稱為未來新能源車終極解決方案之首,“產業化發展”已經上路了。但由于整車購置成本和加氫成本都較高,短期內,氫燃料電池車還無法和“乘用車”的鋰電池動力系統相媲美。而“商用車市場”則不同,其長距離使用、相對固定的行駛路線、加氫和加油的時間等應用場景和工作條件,更適合氫燃料電池系統,隨著國家政策和補貼向氫能產業鏈的傾斜和投入,氫能源商用車尤其氫能源重卡的發展將進入快車道。
涉氫業務難兌現利潤 依賴補貼政策支持
目前,經濟性是氫能產業發展最大的挑戰因素。上半年,氫能上市公司交出的成績單就展現了此種難題,制氫、注氫、儲氫及應用氫氣的代表性企業,均存在因業務成本高導致利潤下降的問題。
已構建較完整氫能產業鏈的美錦能源(000723.SZ),盡管收入規模位居行業前列,但因漸失成本端優勢,去年至今業績陷入低迷。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7.39億元,同比下降27.07%;歸母凈利潤3.73億元,同比下降72.55%。
美錦能源公司人士向記者表示,公司煉焦的副產品焦爐煤氣中富含氫氣,是目前業內低成本大規模制氫的重要途徑之一。由于今年主營產品焦炭的市場價格下滑較為明顯,且大于原材料采購價格的下降幅度,導致公司盈利出現下滑。
雖然今年美錦能源在氫能產業上動作不斷,但對業績的貢獻占比不大。公司人士稱,將利用制氫的成本優勢,進一步加強氫能基礎設施的推廣和建設,特別關注提升綠氫的供應能力。
隨著研發投入與市場導入,制氫成本下降已成趨勢。根據《中國綠色氫能發展路線圖》,目前煤制氫生產成本為6.8-12.1元/公斤,工業副產氫為9.3-22.4元/公斤。綠氫生產成本仍較高,但是降幅很快。不過,還需要考慮儲存運輸環節,且成本存在上下游傳導的過程,進而制約了氫能的大規模應用。
被稱為“氫能第一股” 的億華通(688339.SH)近年來難以實現盈利。上半年,億華通實現營業收入約1.54億元,同比減少42.96%;歸母凈利潤虧損約7651萬元,扣非凈利潤虧損則高達1.24億元。
億華通內部人士向記者表示,公司近年對研發與財務方面的支出較多,且盡管產品的制造成本降低,但氫能產業鏈的運營成本仍然較高。
此外,公司還在半年報中提出,現階段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發展高度依賴于補貼政策的支持。2020年財政部等對現行的補貼政策做出調整,從向燃料電池汽車制造商發放補貼,改為向示范應用城市群進行獎勵。如果政策變動,可能會對公司業務產生不利影響。
而且,高研發投入也成了上市公司布局氫能產業的必然選擇。近年來,我國氫能源板塊上市公司研發費用逐年增長,上半年內,氫能上市公司研發總費用約達22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約8%。
氫能仍受資本青睞 各大企業布局熱情不減
雖說氫能賽道潛力有待挖掘,但投資者仍然看好這塊“膏腴之地”。據統計,2023年上半年,國內公開披露了24起氫能企業的對外融資事件,同比增長約26%;融資總額超26億,對照2022年,幾筆融資過億的大額投資仍集中在燃料電池環節,同時,相對小眾的儲運等環節技術路線也開始受到部分資本關注。
此外,近年來,國家針對氫能方面的支持政策層出不窮。8月份,國家標準委、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等6部門聯合發布《氫能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3版)》,發揮了標準對氫能產業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雖然目前氫能企業的業績并沒有完全釋放,但由于行業前景可觀,各大企業對于氫能源產業的熱情絲毫不減。還有大量能源巨頭摩拳擦掌,紛紛通過外延并購、新建產業、戰略合作的方式切入氫能源賽道。
中國石化(600028.SH)是國內最大的氫氣生產企業之一,今年8月30日,公司在傳統制氫的環節之外,在光伏資源豐富的新疆地區,投資近30億元建成了中石化庫車綠氫項目。據悉,中石化庫車項目現已具備年產2萬噸綠氫、儲氫21萬標立方和每小時輸氫2.8萬標立方的能力。
該項目還帶動了國內的制氫裝備的規模化生產,隆基綠能(601012.SH)就是該項目電解槽的供貨商之一。公司電解槽產能也在今年得到了大幅提升——去年年底產能達到1.5GW,位居全球第一。伴隨今年年底西安裝備工廠的建成,其產能將達到2.5GW。今年6月,公司向控股子公司隆基氫能增資4.6億元,董監高向隆基氫能增資4000萬元,合計增資5億元。
正在整合推廣氫能裝備應用的雪人股份(002639.SZ),過去三年陷入虧損,今年上半年卻扭虧為盈。據公司披露,上半年內,公司與日本氫動力公司簽署合同開發金屬極板燃料電池電堆,并已完成電堆金屬雙極板技術文件的交付。在上游氫氣儲運環節,公司突破液氫裝備技術,已經有多套壓縮機產品服務于中國航天領域。
此外,雄韜股份(002733.SZ)、誠志股份(000990.SZ)、金宏氣體(688106.SH)等公司,均在氫能設備研發生產、車用能源供應、應用場景拓展等多方面推進氫能產業的發展。
“‘十四五’是氫能技術發展和應用推廣的重要窗口期,處于初級階段的氫能產業目前多以區域性的小規模應用為主,同時也在為大范圍推廣創造有利條件。氫能產業鏈中的制氫、儲氫、運氫、加氫,以及氫燃料電池和氫能汽車等任何一個細分環節,都可以造就若干個千億級規模的市場。”祁海珅表示。
來源:財聯社
作者:武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