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內氫能和燃料電池重點關注
兩會氫能建言
中原石油勘探張慶生:推動綠氫產業鏈加快發展
榮程集團張榮華:擴大優先使用氫燃料電池汽車場景加快加氫基礎設施建設
廣西玉柴機器李海樺:加快氫燃料內燃機商業應用
3月6日投資者互動平臺及公告
德固特:公司目前已經參與并為制氫領域客戶提供過工藝裝備
福斯達:公司產品氫氣提純設備主要對化工尾氣進行分離提純氫
泛亞微透:公司基于ePTFE基膜的核心技術以及公司在涂布工業和涂布設備多年的經驗積累,聯合多家投資者機構于2022年開始投資建設了江蘇源氫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從事氫燃料電池質子交換膜項目的研發
海泰新能:新增“氫能源”概念,公司二級全資子公司張家口海泰氫能科技有限公司獲得河北省發改委簽發的《企業投資項目備案證》建設康保-曹妃甸氫氣長輸管道項目
禾望電氣:新型IGBT制氫電源在甘肅順利投運
建龍微納:公司制氫分子篩在從富含氫的原料氣中提純高純度氫氣方面具有顯著的技術和成本優勢
科新機電:公司當前正在開展有關氫能儲運方面的裝置研發工作
力源科技:2023年上半年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產品收入達1300多萬,量產的氫燃料電池適用于重卡,尚未形成銷售
凌云股份:公司對管道的滲透性和氫對焊接的影響等問題進行分析研究
曼恩斯特:氫能源領域已有部分較為成熟的裝備產品,正在加快推動氫能源產業應用進程
雄韜股份:公司參與展會主要展示公司對應的鉛酸蓄電池、鋰離子電池及燃料電池等產品
2.氫能全球視野
俄羅斯國家原子能集團公司Rosatom計劃到2029年在庫頁島建成核電制氫工廠,施工地點已經確定
項目產能可達每年3.65萬噸,氫氣銷售對象考慮亞洲的中國和韓國。去年,當地政府、州立大學和Rosatom簽署了三方協議,其中涉及實施氫能試點項目和氫能培訓。
俄羅斯專家認為開采天然氫不經濟,建議先讓科學院調查評估
美國有地質調查機構估計,地球內部有5萬億噸天然氫(地質氫、白氫),盡管可開采量占極少部分,但也相當客觀,障礙在于開采成本。俄羅斯聯邦自然資源部被媒體問到此事,稱目前沒有關于俄羅斯地下潛在氫儲量的信息。俄羅斯雖然沒有公布天然氫勘探計劃,但早在2023年,就把天然氫作為獨立的礦產資源納入全俄礦產資源和地下水分類。
俄羅斯國家能源研究所副所長亞歷山大·弗羅洛夫表示,氫的運輸成本是主要問題,對于天然氫而言,開采還需要現場建造工廠。考慮到所有成本,從地下開采氫氣可能比傳統方法生產的氫氣更昂貴。他說任何行業的先驅者總是會犯錯誤,而競爭對手會從中吸取教訓。
俄羅斯科學院聯邦化學物理研究中心“新能源和移動能源”NTI能力中心副主任阿列克謝·帕耶夫斯基認為,主要問題不在于儲量,而在于自然界中純凈形式的氫極其罕見。通常,會是一種混合物(大多數情況下是天然氣),其中最多含有10%的氫氣,大部分情況是1-2%。提純需要成本,加上運輸和存儲,經濟上幾乎不可行。只有俄羅斯科學院進行全面勘察之后,才能認真考慮是否開展天然氫的工業開采。他相信,鑒于俄羅斯的條件,生產藍氫,或者核電制氫(粉氫)比較適合,而且俄羅斯水電資源也是很豐富。
俄羅斯評估生產灰氫每公斤成本為1美元,藍氫為2美元,綠氫5-9美元,粉氫3美元。俄羅斯期望的目標是將綠氫成本降到3美元以下。
根據俄羅斯2021年發布的《氫能發展構想》,預測,到2050年,全球氫需求量將達到每年1.86億噸,預計2024年俄羅斯氫出口量為20萬噸,2035年高達1200萬噸,2050年高達5000萬噸。俄羅斯每年可通過出口可再生氫獲得上千億美元收入。2024年2月底,俄羅斯發布了《俄羅斯聯邦科技發展戰略》,指出俄羅斯應優先發展新能源。
美國學者:天然氫是金氫,還是愚人金?
一個多世紀前,恩斯特·埃德曼就在德國斯特拉斯福特的一個鹽礦發現氫氣流。從那時起,地球科學家已經確定了許多氫氣的天然來源,包括微生物、輻射以及水與某些礦物質的反應產生的氫氣。1966年,美國地質調查局的ThomasThayer提出,富含相對還原鐵原子的常見礦物(例如橄欖石(Fe2+))在水存在下會發生化學變化,產生氧化礦物(例如蛇紋石(Fe3+))。這種“蛇紋石化”反應被認為是世界各地許多油井中發現氫氣的原因。
整個20世紀80年代,除了通常所說的天然氣(主要是甲烷)之外,地質學家和商業鉆探作業還發現了常見但分散的氫氣和其他天然氣體來源,包括氦氣、二氧化碳、氮氣和硫化氫。在堪薩斯州,CFA石油公司于1981年和1982年鉆探的兩口井被發現在五年多的時間里產生了超過20%的氫氣。
很少見的例子是,人們能夠利用這些天然氫源并將其用作燃料。自2012年以來,一口天然氫井一直在為馬里一個社區的小型發電機提供燃料。該井是2011年,馬里商人、Petroma石油天然氣公司董事長阿利烏·迪亞洛在獲得周圍氣田的使用權后,開啟并證明該氫氣純度很高。
迪亞洛認識到了地氫的潛力,于是將Petroma改名為Hydroma,專注于開發地質氫。近年來人們對氫作為清潔燃料的興趣重新興起,許多勘探天然氫彈初創企業都獲得了知名投資者的巨額投資,其中包括比爾·蓋茨創立的BreakthroughEnergy Ventures 公司,這些公司在世界各地勘探自然產生的氫,美其名曰“黃金氫”。
人們把這現象與1980年代美國石油和天然氣產量下降后發生的頁巖氣革命進行比較。水平鉆井和水力壓裂技術的創新使得美國碳氫化合物生產從2000年代中期開始實現了爆發式增長,從而使美國成為世界領先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國。
在馬里這樣的地方,社區居民就生活在資源之上,這會給當地帶來顯著的效益,但如果讓天然氫的生產規模化,長途運輸將是有挑戰性的事。
但是天然氫熱潮繼續在全球興起。法國洛林大學科學家聲稱,法國東北部的一個油田含有多達2.5億噸幾乎純凈的氫氣。阿爾巴尼亞發現年產200噸的天然氫礦藏。美國地質調查局目前正在建立一個全球資源模型,以幫助評估天然氫的潛力。
作者認為,全球能源公司曾經花費了數十億美元勘探遍了全球,包括地球上最不適宜居住的地方,以尋找地下儲存的能源,其中包括有名的埃克森公司、殼牌公司和英國石油等,他們雇用了地球上最好的地質學家、地球物理學家和鉆井工人,在地球上幾乎所有地方都進行了鉆探之后,很難想象他們會忽視大量等待開采的氫氣。
為什么天然氫在全球掀起熱潮,作者認為這是人們希望希望能挖到金氫致富的心態,但這種行為并不是氣候行動能源轉型的堅實基礎。(埃里克·麥克法蘭)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研究人員探索利用天然催化劑加速巖石生產氫氣
托蒂·拉爾森(TotiLarson),德克薩斯大學杰克遜地球科學學院經濟地質局研究副教授,也是該項目的首席研究員。他帶領團隊測試從富含鐵的巖石中生產氫氣,這從未在工業規模上嘗試過。該研究團隊最近獲得了美國能源部170萬美元的資助,并與懷俄明大學能源學院合作,探索在美國不同巖石類型上的可行性。
該團隊正在研究的催化劑將刺激一種稱為“蛇紋石化”的自然地質過程。在蛇紋石化過程中,富含鐵的巖石釋放出氫作為化學反應的副產品。蛇紋石化通常發生在高溫下。該團隊正在利用包含鎳和其他鉑族元素的天然催化劑,致力于在較低的溫度和當今技術可輕松到達的深度(世界各地都發現了富鐵巖石)刺激氫氣的生產。這意味著從富鐵巖石中通過催化劑強化生產氫氣有可能顯著增加全球氫氣產量。
世界各地都發現了天然氫的自然積累,但大多數情況下規模較小且不經濟。
拉爾森說:“如果我們能夠通過驅動自然界中需要數百萬年才能發生的反應來幫助從這些巖石中產生更多的氫,我認為地質氫(天然氫)真的可以改變游戲規則。”
研究人員已經在實驗室進行了成功的測試。研究團隊將在愛荷華州中部大陸裂谷的玄武巖、懷俄明州的帶狀鐵地層和中西部的超鎂鐵巖上使用催化劑。
該項目是美國經濟地質局的多項研究舉措之一,調查地下氫的產生和儲存中的作用,作為能源轉型的一部分。
投資者期待摩洛哥政府通過一項法令披露氫能供應細節
在卡薩布蘭卡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摩洛哥能源”公司通過在達赫拉獲得了7萬公頃的土地,準備用于綠氫項目,投資額960億迪拉姆(約96億美元)。該公司負責人認為,摩洛哥在綠氫方面有兩個重要優勢,一是毗鄰歐洲,歐洲希望到2030年進口1000萬噸綠氫,二是可再生能源的多樣性。德國世界能源理事會將摩洛哥列為最具生產和出口綠色能源(氨和甲醇)潛力的五個國家之一。
英國官方最新統計,英國有265輛燃料電池汽車(含乘用車、公共汽車和卡車等),全國共有8個公共加氫站
英國電動汽車數量已超過100萬輛,歐洲各地估計有1180萬輛,這一數字預計仍將大幅增長。英國首相蘇納克甚至表示支持使用氫燃料。本田汽車歐洲公司總裁井上勝史表示,氫動力汽車將成為電動汽車熱潮之后最常見的汽車類型。同樣,寶馬也公布了推出iX5Hydrogen的計劃,該車預計2030年之前推出。第一批100輛測試車已經在英國亮相。
日本京都大學研究:氫氨混燃火力發電對全球脫碳貢獻至多1%,氫、氨采購成本較高,經濟效益不大,更適合航運用燃料
日本政府的綠色轉型(GX)戰略重點關注氫氨混燒改造,這是燃煤和燃氣發電脫碳的一項措施。京都大學研究人員利用最新模型分析得出結論,并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分析認為,由于采購氨導致燃料成本增加,混合燃燒的成本優勢不大。
政府將氫氨混燒定位為在維持現有火電廠的同時促進脫碳的手段,除了國家注資外,政府還制定了吸引民間金融機構投資和貸款的政策。
論文由京都大學工學研究科城市環境工學系助理教授大城聰和藤森真一郎教授發表。研究方法采用了名為AIM/Technology(亞太綜合模型)的模擬模型。該模型以未來人口、經濟增長、技術進步(效率、成本等)為輸入條件,作為估算CO2排放、能源供需、能源技術引進量和成本的模型。論文指出,在發電領域,出于成本考慮,氫/氨混燃的作用極其有限,而在交通領域則可以是一個相對有效的措施。政府的目標不是在電力領域使用該技術,而應該在航空和運輸領域推動氫氨使用。
日本的能源政策多年來一直依賴火電。對于可再生能源發電,日本政府采取限制并網的措施。日本獨特的電力政策使其與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占比逐年上升趨勢不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