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演進,氫能逐步成為世界各國培育新興產業的重要方向和推動能源生產消費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當前,全球主要經濟體如歐盟、美國、日本等積極開展氫和氫基燃料的國際貿易,通過貿易連接全球氫供應和需求,大幅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
按照IRENA(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預計,到2050年綠氫占全球能源消耗的12%,將顯著影響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的轉變,并在能源貿易中創造新的全球關系;到2050年,超過30%的氫氣生產將用于國際貿易,超過今天的天然氣份額。
3月28日,2024中國國際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展覽會順利落幕。在展會同期開設的四場專業論壇上,多位院士、專家圍繞氫經濟各抒己見。他們指出,當前全球氫能熱度持續高漲,綠氫項目產能及投資日益增多,要想將氫能的戰略價值轉變為商業價值,需要在把握氫貿易需求的情況下發展制氫技術,持續建設基礎設施,降低綠氫成本。
政策支撐,部署行動
氫能被認為是解決難減排行業脫碳的關鍵機會,能源危機也凸顯出氫能在綠色能源轉型、增強能源安全方面的作用。近年來,各國發展氫能的政治動力強勁,美國的通貨膨脹減少法案(IRA)和歐洲的可再生能源指令(RED III)等新的法規和生產激勵措施相繼出臺,政府政策和私營部門計劃正在轉化為不斷擴大的資本涌入氫能行業。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超過50個國家發布氫能戰略,超過30個國家正在編制,所在地區覆蓋除南極洲外的六大州。
“自英國政府2021年8月發布氫能戰略以來,我們已經宣布了多項措施,提升了承諾的力度,到2030年低碳執行產能將從5吉瓦提升到10吉瓦。我們也發布了凈零氫投資路線圖,闡述了英國氫能愿景以及可供投資者和項目使用的資金。英國氫能計劃的關鍵是在2022年公布的英國氫能價值鏈商業模式,通過這樣的商業模式能夠大力支持制氫發展。同時,從需求和消納等角度出發,英國氫能發展的規模化至關重要。”英國駐華貿易使節倪樂思在首屆中英能源對話氫能邊會上表示,英國政府預計到2050年氫能將占英國能源結構的20%~35%。
德國大使參贊于娜在“國際綠氫標準與市場”專題論壇指出,德國在2020年發布德國聯邦的氫能戰略,這個戰略加強了作為全球氫技術領導者的承諾。當時的目標是到2045年實現可持續脫碳經濟,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些里程碑,包括到2030年把國家的電解能力建設至少達到10吉瓦,還要加強一些基礎設施促進氫能生產、運輸和氫能的使用,但現在的戰略強調了一點,就是國際合作對德國氫能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希望2030年前將德國打造成氫行業領先的市場和一個技術提供商。
面對全球氫能市場的巨大需求,同時伴隨地理區域之間的清潔氫生產成本差異逐漸變大,低成本氫生產能力過剩的國家和需要進口的國家之間出現了貿易機會。在政策支撐下,各國積極部署行動發展國際氫貿易。歐盟利用氫能銀行機制加速開展可再生氫等項目試點拍賣,并通過碳邊境稅征收等政策促進航空、航運等產業鏈供應鏈重構,歐洲各國大力資助綠氫等技術研發和項目建設;美國通過能源部資助加速清潔氫等前沿技術突破,同時全力推進清潔氫能中心建設,以大幅降低清潔氫成本;日韓進一步加強氫能制儲運、燃料電池及零部件等裝備研發,同步布局海外氫氨醇項目;埃及、沙特、印度、澳大利亞、哈薩克斯坦等國啟動多個綠氫綠氨醇項目。
“現在,以氫為基礎的經濟正在不斷發展,有非常強勁的基礎。”國際氫能委員會執行董事史蒂文·利布雷希特在國際氫能技術創新合作論壇上表示,這個行業在國際舞臺上會有很多機會,包括來自全球氫的貿易和氫所能夠扮演的集成式的作用。
技術研發,降低成本
綠氫可推動可再生能源的電氣化并促進重工業、航運、航空和其他關鍵部門的脫碳,從而在將全球氣溫升限制在1.5攝氏度范圍內發揮關鍵作用。而擴大綠氫作為脫碳載體的規模,無疑需要大規模部署可再生能源,增大電解槽的產能,并開發出新的供應鏈。同時,這將對可再生氫能和相關衍生商品的國際貿易,以及價值鏈上相關設備的貿易和服務貿易產生重大影響。其中,電解槽等重要綠氫制取設備的技術發展及成本優勢影響著綠氫規模化發展進程。
在國際氫能技術創新合作論壇上,國家能源集團總經理助理、董事會秘書黃清指出,中國規劃和建設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超過400個,已建成加氫站約480座,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約2萬輛,氫能在交通、化工、冶金等領域示范規模引領全球。清潔低碳氫能創新應用工程和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建設提級步穩,可再生能源制氫大基地建設,海洋氫能等創新應用工程加快實施,全產業鏈關鍵技術攻關及裝備自主化持續推進,氫能企業融資及上市步伐加快,中外雙邊多邊氫能合作日趨活躍,氫能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動能日益強勁。
“制氫成本問題關乎產業長遠發展,當前降成本的速度遠不夠快。”史蒂文·利布雷希特強調,要關注氫能產業的生態鏈和供應鏈,讓整個供應鏈同步崛起和發展。
“現在氫能很熱,但目前還是戰略價值的熱,我們需要把戰略價值變成商業價值,核心是氫能的性價比。”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指出,中國的氫能關鍵核心技術已經在燃料電池和電解槽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還要繼續優化升級,尤其是燃料電池的耐久性現在成本已經降得很低,一千瓦一千元水平,5年前是兩萬元一千瓦。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謝秀娟指出,氫能要想大規模應用,儲運環節是實現低成本的重要卡點。當前我國多種儲運技術路線探索并行推進,其中規模化氫液化儲運已實現了關鍵技術的突破和關鍵裝備的自主可控,希望近兩年能實現整個產業鏈的示范。
完善標準,迎接挑戰
在看到氫貿易機遇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氫能行業在技術裝備標準等方面存在的風險和挑戰。
中國氫能聯盟理事長、國家能源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劉國躍在第一屆理事會第六次理事會議上指出,氫能作為能源領域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正迎來重大發展機遇。可再生能源制氫大基地建設、氫能高速、海洋氫能等創新應用工程加快實施,全產業鏈關鍵技術攻關及裝備自主化持續深入,氫能企業融資及上市步伐加快,中外雙邊、多邊氫能合作日趨頻繁,氫能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動能將日益強勁。
“氫能市場可持續發展和增長需要有統一標準,不僅針對氫氣而且其衍生物也要制定標準。”而為進一步推動氫能貿易落地,于娜提出要統一氫能標準,并指出這是制約全球氫能發展的重要環節。
對此,黃清表示,作為國家能源局中歐能源技術創新合作氫能專項和中國國際可再生能源署氫能工作組的牽頭單位,中國氫能聯盟積極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國際可再生能源署、國際氫能委員會、歐盟商會等國際組織聯系、交流,推動國際綠色氫能和氫基綠色燃料標準對接、技術合作和項目示范。
評論